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复(1854-1921)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启蒙思想家。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翻译的《天演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被誉为“近世介绍西学的第一人”(胡适语)。严译《天演论》,自1898年正式出版以来,一直备受译界学人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严复翻译对原文的“不忠”和采用古雅文体即所谓的“雅”进行翻译。 在建立现代译论的今天,我们究竟应如何正确评价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实践呢?受当代德国翻译目的理论的启发,本文从严复翻译的目的出发,重新评价严复的翻译,认为他的翻译虽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它达到了严复的翻译目的,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有可取之处,是充分性的翻译。 翻译目的理论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之前,翻译的发起者(initiator)(同样可能是译者本身)通常会根据译文的接受者、译文使用的环境及译文应具有的功能等提出相应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和翻译目的(Skopos)。译者根据发起者的翻译要求和翻译目的进行翻译,并由此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根据翻译目的论,充分性原则(adequacy)是检验翻译质量的标准,即译文是否充分满足了其翻译要求。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的语言对等理论(equivalence)的束缚,以翻译目的为总则,将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之中,使翻译研究所关注的重心由源语(source language)转向译语(target language)和译语文化(target culture),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开辟了新路。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作为这种行为的主体不能被动地“忠实”于原文,而应在译入语规范的参数内,根据翻译目的来选择翻译策略,从而实现译本的功能。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能使中国士大夫阶层乐于接受西方的新的思想。 通过对《天演论》的分析,作者对严复选择性摄取西方政治哲学思想这一翻译过程进行了描写性研究,认为他在《天演论》的翻译中使用“增删替换改”等翻译手法是为了他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的翻译目的而服务的。严复在翻译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