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研究(1912-1937)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女子学校教育作为近代社会的新事物,兴起于清朝末年,而成熟于民国前期。1912——1937年这一历史阶段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由幼稚走向完善的时期。通过对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发展轨迹、地域分布、学校学生数量、学制课程、师资经费等方面的考察,可以管窥当时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全貌和历史地位,分析它对山西教育、社会风气和妇女运动等方面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民国成立之前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与初步发展做一追溯性考察,从教会女学的传入、女学思潮的兴起和女学合法地位的确立等几个方面对近代山西女学出现的背景和原因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包括三章(二、三、四章),各章之间既独立成篇,又互有联系,整体构成了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全景。第二章主要以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前教育和女子小学教育两个阶段考察山西女子初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第三章主要以山西女子中学教育、山西女子师范教育和山西女子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民国前期山西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第四章主要以山西大学和山西其他高等院校为研究主体分析民国前期山西女子高等教育的实现历程与招生情况。此外,在各章节的最后都设有个案研究,从个性中反映共性,共性中突出个性,以实现对民国前期山西各阶段女子学校教育具体情况的深入考察。第三部分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转变和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三个角度探讨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天足运动的发展和女性的经济独立,冲击了传统的女性观,推动了妇女服饰的变化,激发了妇女投身民主革命和参与民族救亡运动的热情等几个方面。最后结语部分从纵向和横向归纳了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的阶段特征和分布状况,对民国前期山西女子学校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肯定了当时山西女子学校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产生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它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前后的几十年间,沪剧从一种被人所轻视的乡村小戏迅速发展为上海滩最炙手可热的剧种之一。剧目作为沪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沪剧本身的发展与上海这座近
目的:探讨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比较其差异。方法:收集我院临床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并均以1:1设置对照组,调查发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16.0软
会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1963年至1966年发生的“四清”运动,是在国内形势严峻、周边环境紧张、中苏分歧不断激化的情形下以及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后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苏州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国土被瓜分的危险,戊戌变法应运而起,企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诸项制度进行改革,但由于守旧派的阻挠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后守旧派意识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