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成语法理论体系框架下,本文对英汉主语进行平行比较(丁金国:1996)后找出这两种语言的共性因子X并分析其在英汉主语中的体现形式和运作方式。从英语主语的定义来看,它可分为句法主语和逻辑主语:句法主语一般位于IP的标志语位置;逻辑主语则指的是V-bar的外论元。在传统句法学中,充当域外论元的主语以及虚主语都是基生于IP的标志语位置;充当域内论元的主语则是通过移位派生的。然而在1991年主语位于动词词组内假设(Koopman&Sportiche:1991)提出后,域内论元与域外论元被整合到同一局部域(VP)内,且所有主语都被认为是派生的。这一假设进一步体现了题元管辖的一致性以及局部条件(locality condition)(指的是句法原则与规则的作用范围)的作用。本文认为汉语主语的原生位置也在VP内,且汉语动词缺乏形态特征,因此本文在按照胡建华(1997)提出的汉语不定式的判断标准讨论了汉语主语授格问题以及其与动词的结构关系后发现:汉语定式句中动词的外论元便是其逻辑主语,后为满足格理论和扩充投射原则经提升变成句子的主语。至于多名词短语句的主语则根据其基生位置以及充当动词的外论元来确认,而处于句首位置的其余名词短语被提到句首位置本文认为是话题化的结果。汉语不定式句的主语处于无格位置,等同于英语的PRO,具有不被管辖的性质,或与主句主语共指,或与主句宾语共指;它还可出现在不定式句的补语和附加语位置上。最后关于汉语中无主语的句子:首先因汉语没有表示一致关系的形态系统,pro指称无法“复原”(recovered)从而不能获得“许可”(licensed)(韩景泉:1997)。其次基于乔姆斯基的空语类指称句内可识别性(Intrasentential Referential Identity) pro在句子中找不到自己的先行项;因此本文认为汉语不是pro-drop语言。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英汉主语的共性因子X为:基生位置都位于VP内且都充当V-bar的外论元。然而英语主语具有显性格特征,通过提升操作被核查之后才能合法出现且每个句子必须有主语;汉语主语的生成情况则相对复杂,句中其它名词短语可通过主题化的操作手段出现在句首位置,也可根据语境省略主语。采用生成语法理论对汉语主语进行研究的可行性验证了语言的共性;而且对汉语主语的直接研究关系到句子结构划分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主语与话题的区分便于解决汉语主语的确认问题。这更说明了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能深入的反映语言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