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杨树人工林种植面积广,但绝大部分所处立地条件差、林分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我国地势多样、水资源严重匮乏且分布不均,导致农林生产中的用水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利用滴灌技术,并结合科学的灌溉制度则可以实现栽培杨树人工林节水高效、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从而顺应现代化林业发展的要求。为研究滴灌栽培杨树(Populus)人工林的灌溉效应,在北京大兴区永定河故道沙地上,以9年生杨树人工林为对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杨树人工林种植面积广,但绝大部分所处立地条件差、林分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我国地势多样、水资源严重匮乏且分布不均,导致农林生产中的用水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利用滴灌技术,并结合科学的灌溉制度则可以实现栽培杨树人工林节水高效、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从而顺应现代化林业发展的要求。为研究滴灌栽培杨树(Populus)人工林的灌溉效应,在北京大兴区永定河故道沙地上,以9年生杨树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滴头流量湿润锋运移规律、滴灌和沟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细根分布与生产力、不同灌溉量处理下杨树人工林的生长及生理特性、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杨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滴灌6 h后,4 L/h和2 L/h滴头流量下土壤湿润锋的垂直运移距离分别可达63.8cm和54 cm,且4 L/h滴头流量下杨树吸收根主要分布层(0-40 cm)的土壤含水率已达到饱和状态,而2 L/h滴头流量下该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则始终保持快速升高状态。4 L/h滴头流量在滴灌6 h后,其水分可以完全覆盖杨树根系主要分布土层,且不会造成水分深层渗漏。(2)滴灌和沟灌后,湿润锋的最大垂直运移距离分别为72 cm和143 cm,湿润体横切面的面积分别为0.41 m2和2.71 m2,单次灌溉量分别为79.20 m3/hm2和776.47 m3/hm2,沟灌是滴灌的9.80倍。灌溉后二者杨树根系主要分布土层(0-40 cm)的土壤含水率均历时约11 d降低到水分轻度亏缺临界值(土壤含水率接近田间持水量的70%)。整个生长季内,滴灌累计灌溉18次,灌溉总量为1425.60 m3/hm2;沟灌累计灌溉3次,灌溉总量为2329.41 m3/hm2。生长季4-10月内,滴灌下杨树人工林根系处始终未发生土壤水分中度亏缺,而沟灌下杨树人工林根系共计109 d处于土壤水分中度亏缺(土壤含水率小于田间持水量的60%)状态。(3)当年当年试验林的输水途径为灌水和降雨,而滴灌管理区的输入水量为6227.60m3/hm2,耗水量为6161.64 m3/hm2,沟灌区的输入水量为7131.41 m3/hm2,耗水量为5203.26m3/hm2,滴灌区和沟灌区分别有1.1%和37.1%的水分为无效水,不能为杨树吸收利用。在相同降雨量的条件下,沟灌灌溉量远大于滴灌,但有37.1%的水资源浪费,这有悖于实际生产意义。株间与行间方向各树干距离处的细根表面积均滴灌大于沟灌,且在同一方向两者的水平分布基本相似,但株间方向二者均在距树干1.5 m处最大,其中滴灌下距树干1 m和1.5 m处仅相差15.44 cm2,而行间方向二者均在距树干0.5 m处最大,株间方向细根表面积和分别为4556.81 cm2和1695.19 cm2,行间方向分别为1302.64 cm2和964.48cm2。株间与行间方向各土层深度的细根表面积均滴灌大于沟灌,各方向二者也均在10-20 cm土层处的细根表面积最大,所占比例为株间23.2%和29.8%,行间26.7%和34.6%,滴灌细根表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沟灌50-60cm土层又较上一土层增加;在沙地土壤条件下,灌溉方式的差异导致杨树人工林生产力也形成显著差异,其中滴灌杨树人工林蓄积年生长量为38.92 m3/hm2,沟灌则为25.43 m3/hm2,前者是后者的1.53倍。(4)不同滴灌灌溉量试验表明:杨树叶片的光合参数Pn、Gs、Ci和Tr随灌溉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轻度亏缺灌溉和中度亏缺灌溉处理下杨树细根表面积基本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充分灌溉处理10-20 cm较0-10 cm土层增加193.28 cm2,三个处理在0-40 cm土层依次分布着86.6%、89.5%和91.7%的细根;三种灌溉量处理对杨树胸径变化影响显著,充分灌溉处理最大,为1.42 cm,蓄积增长量也是充分灌溉处理最大,为38.92 m3/hm2,与轻度亏缺灌溉处理无显著差异。(5)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结果表明:4种水肥耦合处理均对杨树胸径变化无显著影响,但高施肥量+充分灌溉耦合处理下的树高和蓄积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其他文献
森林冠层通过对太阳辐射的截获和再分配,改变了林下的光照强度和分布,对林下幼树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意义。准确量化森林群落冠层和林下光环境特征能够为为林下幼树的响应提供合理的解释方向,对光环境与幼树功能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天然林的更新与演替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以广东南岭区域天然常绿阔叶林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的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冠层结构、林下光照数据和林下幼树功能性状等指标
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作为我国南亚地区的优良速生乡土树种,具有树干通直、材质良好和硬度优良等特点。但米老排自然整枝能力较弱,其枯死枝条死亡后不易脱落,容易形成死节,对木材的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为培育出高质量的大径级无节材,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热林中心11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树干节子解析,揭示该林分内节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构建混合效应模型,探明影
柚木(Tectona grandis L.f.),马鞭草科柚木属落叶半落叶性大乔木,是世界名贵的用材树种,具有生长迅速、经久耐用、材质优良等优点。由于造林初植密度普遍偏高、不施肥或施肥不当等问题,造成柚木经营周期长和经济效益慢,严重阻碍了柚木人工林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罗甸县凤亭乡密度和施肥试验中7年生的柚木优势木或平均木为对象,对柚木无性系生长、形质性状和枝条发育进行调查,实测样株枝条基径、
火灾是破坏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了解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中的可燃物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对于预测火灾险情、指挥灭火等工作至关重要。为探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我国可燃物类型划分的方法,本文首先建立了全国尺度的可燃物分类体系,并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全国植被区划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对全国的森林、灌木和草本等三类可燃物进行精细划分和成图。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其他数据产品
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国家II级保护植物,心材极为名贵,具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由于其经营周期较长,现有的人工林培育速度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如何加快降香黄檀的生长,提升人工林产量和质量,已成为当前降香黄檀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苗木是造林工作的物质基础保障,其质量的高低对造林后的林木成活率、造林初期的
为了研究GPR早期信号振幅属性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建立物理模型并配制了7组不同含水率的土壤,采用300、400和900 MHz GPR天线进行探测。选取GPR第一峰值信号、第一正半周期、第一半周期3种典型时段早期信号,利用希尔伯特变换计算平均振幅包络并求倒数,与烘干法测量所得土壤含水率结果进行对比,拟合出平均振幅包络倒数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式。3种典型早期信号的振幅包络的倒数与土壤体积含水率均为
森林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准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可为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广州市栲类林(栲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系统各组分(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细根和土壤)进行调查和取样测定分析,估算其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探讨其影响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广州市栲类林以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氮沉降升高,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关注干旱和氮沉降对植物光合生理特征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但植物光合生理特征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干旱和氮沉降交互作用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人工林,其经济效益与生态功能俱佳,而我国亚热带地区
林分年龄反映了林分不同的生长阶段,提供了林分生长、衰老和死亡的有关信息,是表征森林更新和演替重要的时间变量,也是评价立地生产力、确定林分生长和收获重要的时间参数,已成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制定和实施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与人工林相比,由于天然林林分内林木年龄层次的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确定天然林年龄具有很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我国每隔五年开展一次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调查了固定样地内所有林木连
林分内树种分类和蓄积量估测是森林经营管理中两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主要的研究手段是林业人员通过地面实际调查的方式来完成,但以人力为主的地面调查工作耗时耗力,效率较低。因此,为了能够较短工期内又保证工作效率的情况下,本文提出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对复杂背景下地面林分图像中的树种进行分类,并利用图像中林木的像素信息对蓄积量进行估测。本文利用单反相机对样地的林分进行纵向拍摄以及树冠图像拍摄,首先选用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