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氧化钨的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ic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通电过程中发生反应或结构改变,使其可见光谱上某一波段的光吸收率改变,对外表现为通电后材料颜色改变。近年来由于电致变色材料在红光波段以及红外波段的调制作用,大量电致变色器件被应用在智能家居领域,用来调节温度以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基于氧化钨的电致变色玻璃。本文以氧化钨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钨酸法以及水热法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综合常用的WO3颗粒以及W18O49纳米线的优势,制备出一款变色速度快,光学调制范围大,循环寿命长的电致变色器件。本文一方面使用钨酸法将双氧水与钨粉混合,经过较为剧烈的氧化反应,得到过氧钨酸,再经过离心提纯得到钨酸凝胶,钨酸凝胶经过旋涂退火成为WO3薄膜。另一方面使用水热法,利用氯化钨(WCl6)的醇解反应,使用聚甲基吡咯烷酮(PVP)作为导向剂合成了W18O49纳米线,纳米线线长2μm以上,线宽20 nm以下,长宽比超过100。采用旋涂法成膜,对薄膜进行了温度变量实验,探索了温度对两种材料的成膜性能影响。WO3薄膜在100℃,200℃退火处理时表现出较为优异的性能,W18O49纳米线薄膜在200℃表现为较为优异的性能,在W18O49纳米线薄膜上旋涂一层WO3制得了复合氧化钨薄膜,其760 nm处透过率差值为92.5%,着色响应时间1.7 s,褪色响应时间1.3 s。采用高氯酸锂与PC为原材料,聚氨酯为固化剂,利用毛细现象封装得到基于复合氧化钨薄膜的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器件的着色响应时间在2.0 s,褪色响应时间为1.0 s,着褪色透过率差值达到了85%。实验最后尝试利用喷涂法制备了大面积的电致变色器件和柔性电致变色器件。
其他文献
颗粒堆积是众多科学问题的基础,在工业应用和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将颗粒堆积问题与悬浮液流变特性相结合,获得高堆积密度生坯,对促进陶瓷的烧结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将二氧化硅(SiO2)与硅溶胶溶液混合,制备一系列SiO2稠密悬浮液和石英陶瓷,并研究悬浮液的颗粒堆积、流变特性和陶瓷的烧结特性。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建立了颗粒级配-固含量-粘度-生坯密度的系统关系,通过优化粘度和固相含
氮化镓(GaN)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在紫外光电探测器、发光二极管、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5G射频器件等新兴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等离子增强原子层沉积(PEALD)是一种新型的薄膜材料沉积技术,具有低温生长、膜厚可控、薄膜均匀性高的优势。因此,有望通过PEALD技术实现高质量GaN薄膜的低温外延生长,从而扩展GaN薄膜材料在柔性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本论文采用PEAL
自然界中生物矿物的形成是一个天然存在且高度受控的复杂过程,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无机矿物在有机基质的调节下成核生长,自组装形成高度有序的多级结构并具有独特优异的性能。作为生物硬组织的主要无机矿物成分,磷酸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活性被广泛用作生物医用材料。具有不同形貌及化学组成的磷酸钙会表现出显著的物理化学性能差异。高通量实验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数据,有效缩短实验周期,加速材料研发进程。其中微流
近年来,随着电信产业、信息市场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因具备高体积比能量和质量比能量、可充电且无污染等特点,在移动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过数十年的不断研究和发展,锂离子电池正逐渐接近其能量密度的理论极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电池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锂金属电池(LMBs)是一种以金属锂(Li)作为锂负极的电池体系,因锂具备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 Ah/g),约为石墨(37
第五代通信系统(5G)的快速发展顺应了人们自古以来对信息快速、高效传输的追求。当然5G时代的到来给移动通信技术带来挑战,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耳目”也需要相应地升级。5G基站天线采用大规模阵列天线来实现Massive MIMO技术和波束赋形技术,进而大大的提升通信速率。然而,应用于5G基站中的大规模阵列大大增加了天线单元数量,同时也增加了天线阵列的体积、重量以及成本。另一方面,5G大规模阵列
TiN纳米相增强Ti基复合材料结合了Ti基体的韧性和陶瓷增强相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领域具有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近年来SLM成形技术在高性能器件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可用于快速生产复杂高密度的Ti基复合材料零件。为了解决Ti基复合材料中增强相和基体界面结合性差、润湿性差及增强体的团聚行为等问题,比较有效的增强相引入方式为原位合成法。基于等离子球磨在实现Ti在N2气氛下的原位气
磷化氢在自然界中的赋存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决定了磷化氢作为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磷化氢被视为生物信号气体探究宇宙未知生命。因此,探究自然界中磷化氢的来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磷化氢的非生物来源已获得深刻认知,而对磷化氢生物来源的认知存在很多的争议。迄今为止,微生物产生磷化氢的机理仍然是个谜。本研究通过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富集产磷化氢的微生物群落,分析代谢产物与磷化氢的关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根源于“制度危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离不开制度和法治的保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负载时代价值和制度
本研究用反溶剂法制备了V型结晶淀粉,探究了原淀粉与V型结晶淀粉之间理化性质的差异与联系,通过干法将V型结晶淀粉与月桂酸进行复合,探究不同直链淀粉含量淀粉和不同复合温度下淀粉脂质复合物的乳化性质,通过设置不同淀粉-脂质复合物添加量和油相体积分数,以期寻找淀粉-脂质复合物乳液的最佳应用条件,为淀粉-脂质复合物在食品及化工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以五种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玉米淀粉(WMS、NMS、HA5、
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GSP)是一种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天然多酚类物质,由于GSP的结构中存在大量不稳定的酚羟基,导致其在高温、碱性pH、金属离子、光照等作用下容易降解,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文通过制备甜菜碱溶性多糖(ASP)和乳清分离蛋白(WPI)交联复合物,并以此为乳化剂构建W/O/W双重乳液体系对GSP进行负载,以提高GSP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