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不断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城市综合承载力。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城市市区法定边界内一定时期下城市系统各自然要素和人类长期社会经济活动创造的物质基础和资本财富等成果综合承载城市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以系统论的视角,分析城市系统的结构层次和功能特性,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模型,并对江西省各设区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的比较研究。首先,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充分分析城市系统的内在机理,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其作用对象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承载因子为城市系统各自然要素和人类长期社会经济活动创造的成果,目的是城市的持续发展。然后,运用系统复杂性理论梳理城市系统要素,结合当前城市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系统要素间的作用机理,利用系统短板理论,发掘其限制性因素,考虑要素的流转,分析其补偿效应,并运用系统综合理论探讨城市各子系统的综合承载力。根据科学性等原则构建城市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专家调查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据此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模型。最后,收集整理江西省11个设区市2006-2013年的指标数据,对江西省各设区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江西省各设区市综合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系统自然要素的限制,但经过系统要素的补偿和流转综合,整体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表明城市软件要素对城市的作用在加强;赣西北地区(南昌、九江和宜春)和赣南地区(赣州和吉安)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较强,呈现“两极”的格局;萍乡、上饶和抚州等城市虽然部分要素承载力表现良好,但其综合承载力不高,说明城市综合承载力是由系统各要素综合决定的,单要素的影响相对有限。总之,在系统硬件要素受限的情况下,城市管理者应科学合理的布局城市系统要素,充分发挥软件要素的作用,加快要素流转综合,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原中央苏区中,赣州市和吉安市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较强,各个要素承载状态良好,利于国家支持项目的落地。以南昌为代表的赣西北地区和以赣州为代表的赣南地区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表现良好,对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良好的承接能力,利于企业相关项目的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