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饮食文化成为了对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论是商务谈判、外交往来、旅游娱乐,还是学术探讨、培训参观等活动,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中国饮食文化不仅蕴含丰富多元的食物类型、烹饪方式、传统习俗,还折射出深厚广博的哲学思维、历史典故、地域情貌,和中国精神文化的多方面融合交织。因此,准确、有效、恰当的饮食文化口译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作者有幸参与了农业部对外交流中心举行的埃塞校长培训班,并担任了为期两周的课堂传译员,口译内容涵盖地方农业发展技术、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等介绍。在翻译实践中,作者发现饮食文化口译极具挑战,层出不穷的中国特色表述需要灵活多样的策略和手段,解决弥补文化现象不对等、文化背景差异大、习俗思维模式不同等问题。这些饮食类特色词汇不限于菜名、烹饪方式、味道,还结合了中国哲学理念、历史典故、养生药膳、地域习俗等广泛深刻的内涵,译员不仅需要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对听众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有系统详尽的了解。此外,演讲者即兴的口语化解释和说明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研究发现,以往的饮食文化翻译集中在笔译探究,并主要分析中国菜名的分类和翻译方式,分析的层次较片面、单一,缺乏实践检验或实证研究,且鲜有对菜名外的饮食观念、文化内涵、习俗传统类语汇做口译层面的系统分析。现有的口译实践也十分有限,大多数集中于菜名的模拟实践,缺少实战类口译的材料探究,研究角度、研究热度、研究层次较为困乏。另一方面,目的论是研究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焦点理论支撑,其功能主义目的观能较好地帮助译员解决文化不对等、文化背景差异等问题,找到满足翻译行为目的、演讲者目的、听者目的的解决办法。基于此,作者讨论分析了本次课堂口译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对同一现象的不同口译版本进行比较,结合翻译目的论,提出饮食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策略,即直译加解释、意译加解释、省译、同类异构、信息压缩和整合,希望能引起学界对饮食文化口译研究的重视,为今后的讨论提供些许思路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