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为了研究长时间的躯干扭转是否对下腰痛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点:(1)长时间的躯干扭转是否会引起躯干的旋转蠕变、VAS指数和脊柱收缩的显著增加。(2)扭转后,在人体躯干屈伸动作过程中,竖脊肌的弯曲放松响应在肌电的开启及关闭两个方面是否会有显著地改变。背景:在职业的工作环境中,躯干的扭转被认为与下腰痛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但是现在还不是很清楚长时间的躯干扭转是否能引起脊柱的收缩。长时间的躯干扭转是否能引起与时间相关的脊柱旋转蠕变现在还不能在健康的个体身上得到证明。研究方法:本实验受试者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6名男性学生。躯干的扭转是用扭矩为10分钟5KG.扭转的变量是通过正上方的摄像机直接测量的。蠕变测试仪器为自制15度夹角滑道和电子游标卡尺。受试者需要在扭转前及扭转后两次自我评判自身腰部的疼痛指数(visual analog scale-VAS值)据研究,用VAS对腰部的自我评判,具有极高的可靠性。测试动作为躯干屈伸10s,其中5s向前弯曲、5s从最大弯曲返回到初始位置,每人在扭转前后分别进行三次。肌电信号采集与数码摄像同步进行,采集两侧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最后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扭转实验之前,对每一个受试者的左右两侧竖脊肌的最大自主收缩(MVC)的肌电信号进行测试。俯视与正侧面的录像画面采用美国APAS软件进行解析,并采用低通滤波进行平滑处理。实验结果:人体在10分钟的扭转过程后有很大的扭转蠕变(P<0.001)。身高蠕变的平均值为5.9mm,转动角度能达到10.5°,视觉类比量表(VAS)能够平均增加45mm,竖脊肌活动的角度在扭转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在10分钟静力性躯干扭转后,蠕变角度及疼痛指数均有显著性地(p<0.001)增加,角度由0°达到10.5°(4.2),VAS由3.3(5.0)达到45.1(26.0)。在躯干屈伸过程中,竖脊肌上肌电开、关角度都有显著性的变化。在肌电关闭屈腰角方面,由扭转前的41.5°显著性地(p<0.01)增加到扭转后53.1°;而相对角度由扭转前的67.5%显著性地(p<0.01)增加到83.4%。在肌电关闭时的躯干倾角方面,角度的绝对值有了显著增加(p<0.01),由扭转前的59.0°变成68.5°;而相对角度由扭转前的64.8%显著性地(p<0.05)增加到扭转后75.3%。在躯干伸的阶段,肌电的开启角度也有明显的变化。在屈腰角方面,肌电开启角度由扭转前的50.4°增加到扭转后56.4°,相对角度由扭转前的81.9%增加到扭转后的88.5%;在肌电开启的躯干倾角方面,绝对角度由66.7°显著性地(p<0.05)增加到77.0°,而相对值由72.5%显著性(p<0.01)增加到84.2%。结论:长时间的扭转能够引起躯干蠕变。能够产生腰部视觉类比量表的显著增加,竖脊肌活动的角度在扭转前后有很大的变化。表明扭转能够增加产生下腰痛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