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斜拉桥钢混结合段疲劳受力性能及疲劳模型试验方案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合梁斜拉桥能够充分发挥钢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其中用于连接两种材料的钢混结合段是该种桥型的关键构造之一。目前混合梁斜拉桥在我国多用于公路桥梁,而在铁路桥梁中的应用实例相对较少。但是由于铁路桥梁的活载效应更加突出,钢混结合段的疲劳性能更加值得关注。新建安九铁路长江大桥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国内首例在主跨为672m的大跨度高速铁路中应用混合梁的斜拉桥,在铁路高速、高密度行车条件下,其主梁钢混结合段的疲劳受力性能是该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安九铁路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针对该桥钢混结合段在疲劳荷载下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并依据应力幅等效原则优化设计出疲劳试验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基于相关文献及规范计算得出本文疲劳四线系数为2.23。运用ANSYS建立安九高速铁路长江大桥钢混结合段三维有限元模型,重点研究刚度过渡段、钢混结合段中各个构件在恒载、活载最大正弯矩、活载最大负弯矩下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钢混结合段边箱钢顶板受力较大,活载最大正负弯矩下应力分布范围为-20MPa~3MPa、2MPa~18MPa;钢顶板及混凝土的最不利疲劳应力幅分别为23.17MPa、5.05MPa。将边箱顶板区域作为疲劳模型试验等效设计的重点关注区域。2、根据安九高速铁路长江大桥钢混结合段疲劳受力特点,依据模型设计相似理论及关键控制截面应力幅等效的原则进行疲劳试验模型的设计。以钢混分界面为应力控制截面,先后设计四种模型方案,通过对比活载下的疲劳应力幅的等效情况并考虑到实验室加载设备要求,选定局部缩尺方案四作为最终试验方案。该方案包括加载端在内,试验模型长6m,宽1m,高0.5m,相似比为1:2,进一步依据模型试验方案特点,设计了与试验模型配套的加载工装以及测试方案。3、基于钢混结合段疲劳试验模型,分析了钢顶板与混凝土之间连接方式、端横隔板高度以及顶板厚度、承压板厚度对试验模型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端横隔板的设置方式以及钢顶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对承压板与顶板连接焊缝及PBL与顶板连接焊缝的疲劳应力幅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对钢梁内部不同板件之间的传力比例有所影响。顶板厚度对上述焊缝疲劳应力幅的影响效应大于承压板厚度的影响效应。
其他文献
操作分析是通过寻求合理的操作方法,使人和机器的配合更加协调,以充分发挥人和机器的效率。本文通过对生产三极管的各工序加工时间进行秒表测时、分析,找出瓶颈工序,重点运用人机
目前淡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影响经济发展的全球性挑战。海水淡化技术为缓解淡水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工业上占主导地位的海水淡化技术主要包括:多级闪蒸、多
近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在讨论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以往是家庭和学校承担了儿童主要的教育工作,但在城镇化的推动下,社区也逐渐成为儿童接受教育和获得资源的重要场所。社区可以发挥社会教化作用,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正确引导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资源匮乏、社会支持网络破碎的流动儿童来说,社区教育服务的提供可以促进他们教育体系的完整化。但从目前的发展经验来看,这种行政架构下的社区教育多是社区范
TC4钛合金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医用钛合金材料,其具有突出的特点:低密度(高强度系数)、低模量、抗腐蚀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而钛合金由于其本身的材料学特性,硬度较低且在摩擦过程中很容易在接触点发生黏着现象,摩擦学性能较差,也导致这种材料在进行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容易产生粘附现象,抛光难度高,难以获得高质量抛光表面。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对TC4钛合金表面进行DLC镀膜改性处理,对比研究TC4钛合金在表面改性前后
提起我们学校的“张大爷”,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你可千万别以为他只是门房的老师傅,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化学高级教师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学生就给张老师起了“张
为合理确定常熟氟化工项目排污口布置方案,针对长江常熟段水环境特征,尤其是复杂的水地下形和水流流场,建立为较为准确和实用的平面二维水流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应用剖开算子法模拟
红曲色素(Monascus pigments)是红曲霉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天然色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行业。提高红曲色素产量的同时降低真菌毒素
近年来,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且伴随着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理论的不断深化,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实践也越来越多。然而对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则鲜有研究。本文在此背景下,研究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政府激励机制及其效果评价,旨在解决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良性发展。因此,论文以为政府提供激励政策建议,协助政府有效激励开发商参与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
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的视角出发,结合生态设计理念和手法,对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进行研究。通过阐述绿色基础设施和滨水绿地的发展研究历程,从公园应用的层面上,研究绿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