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与中国现代生命诗学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yanj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全面转型的新时代。在这样飞速变化的大时代中,作为表达中国人现代心灵世界的作家们,面临着表达的饥渴,也面临着表达的焦虑。特别是生命意识越强烈的作家,越是感到灵魂的苦痛。在其创作的文本世界之中,表达出来的就是生命深处灵魂的苦痛的挣扎。这种苦痛借由诗意的表达,为20世纪中国人的心灵史留下了非常浓重的一笔。这种灵魂的苦痛以现代乡愁的情感方式反映在文学上就是生命诗学的表达。本论文选取了生命诗学的三位代表性作家鲁迅、萧红和穆旦作为研究对象,从乡愁文化与现代生命诗学的关系入手,试图通过对他们创建的文本世界的解读和其自身的精神世界的剖析来探索中国现代生命诗学的建立与发展。鲁迅、萧红和穆旦虽然创作的文体形式各异,但是,他们创作的内在精神探索相近,表达的文本里显映出一种真正的诗性。这种诗性的表达一方面是以现代中国大的文化背景作为参照系的,另一方面又是以他们自身生命世界的深刻感受作为叙述重点的。而后者更为突出地显现在三位作家的文本之中。鲁迅、萧红和穆旦因此都是本体意义上的“诗人”,其作品体现出思与诗的和谐对话。因为现代中国人精神信仰的缺失,造成了无所不在的乡愁。而作家们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生存状况愈加强化了这种乡愁,并由此产生了现代乡愁文学。鲁迅、萧红和穆旦正是在这样的存在境况下,以不断地掘进“苦难的最深处”的努力来持续表达一种现代生命诗学意义上的精神乡愁。这种现代生命诗学的表达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贴近文学本体的表述,渗透出浓浓的诗性和澄明的思想。他们通过自身写作开创的中国现代生命诗学系统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所能表达的精神与美学高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乡愁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创作母题。童年、故乡与大地是乡愁文化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时间意义上,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最初的生命源泉;在空间意义上,故乡是作家创作的主要叙事主题;在时空意义上,大地是作家创作的重要叙事场。童年、故乡与大地更接近生命本身,更接近心灵世界的诗。本论文将乡愁文化与中国现代生命诗学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主题,以作为乡愁文化核心的童年、故乡与大地为研究重点,分别从童年叙事、故乡怀想和大地抒情三个章节阐释以鲁迅、萧红与穆旦为中心的现代生命诗学之内涵。在童年叙事一章中,主要从儿童的发现、儿童视角、书写童年以及作为人类童年的隐喻的神话研究入手,探究童年对鲁迅、萧红与穆旦诗学世界的重要影响。在故乡叙事一章中,主要探究的是故乡进入文学世界的方式、状态及作家之间书写故乡的异同,故乡的三个层面世俗的、审美的和信仰的(身体故乡、文学故乡与精神故乡)嬗变,传统、语言和神话作为故乡的隐喻的诗学表征,死亡书写及对死后世界的寻找与迷恋体现的是死亡作为人类永远的故乡的恒久意义。在大地抒情一章中,主要研究的是土地意识、大地的含义与作为时空体的表达,无地与否定诗学,作为中间物的大地以及大地诗学的意蕴等等。这一切研究的诗学内核就是以鲁迅、萧红和穆旦为中心的中国现代生命诗学体系的建立,精神内核就是作家在追忆童年、回望故乡和行走大地过程中对信仰的终极家园的寻找。在此岸眺望彼岸,我认为现代生命诗学的表达是最体己的,也是最动人的。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国内、外农民合作组织的现状,分析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适于其发展的机制。为此,本文通过运用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
本研究通过对长春市五户家庭的家长及其子女进行开放性访谈,深入了解并考察了其家庭教育情况,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当前城市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负向抚爱问题。结果表明:(1)多数
<正>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只有在高中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引起
目的通过检测泡球蚴感染小鼠血清中Tregs相关细胞因子IL-10与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泡球蚴感染过程中的平衡变化关系。方法 6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
本文旨在从历史唯物观点的高度上,从文学思想的角度,通过阅读苏轼谪儋诗和关于评论苏轼诗歌思想的论文、书籍,并实地考察苏轼在儋州的生活居所遗址,对苏轼谪儋诗所体现出来民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大学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并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长期形成的,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农民的命脉,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村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旨,在物理课程中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
本研究以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及鹿茸(Cervus nippon Temminck)为原料,采用中药化学及生物化学提取法,结合离子交换、凝胶过滤层析和反相C18层析等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对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素质教育思潮和实践背景的形成、价值导向和初步实验阶段、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阶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