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VT风险评估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2260ygl2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很高,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血栓的风险评估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D-二聚体阴性可作为排除DVT的指标。本研究回顾我院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数据库,使用入院后首次D-二聚体水平评估血栓风险;并通过回归分析找出老年髋部骨折人群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自2008年3月到2012年11月收入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的459名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年龄≥50岁,所有患者均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收集患者的入院资料,包括病史、辅助检查及操作、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及首次入院D-二聚体结果等。检查结果包括入院时D-二聚体及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结果。并将其该部分住院资料导入SPSS19.0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建立关于老年髋部骨折关于深静脉血栓的数据库。   结果:在459例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患者中,入院时下肢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44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6例。459例患者中有288例行D-二聚体检查。分析结果显示在骨折后3天以内,D-二聚体诊断临界点为12.13mg/L;而3天后,其诊断临界点为2.79mg/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高血压患者、寒冷季节入院、陈旧性骨折、白细胞计数及总蛋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寒冷季节入院、VTE病史及陈旧性骨折有意义。   结论:髋部骨折患者,入院后首次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价值不高。临床上使用D-二聚体评价血栓风险时需注意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我们的结果显示在骨折后3天以内,其诊断临界点为12.13mg/L;而3天后,其诊断临界点为2.79mg/L。经多因素分析,考虑各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后发现:寒冷季节入院、VTE病史及陈旧性骨折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高危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对一次性离心运动后不同时刻SD大鼠骨骼肌进行活体DTI及T2mapping研究,分析影像表现与相应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初步探讨DTI,T2mapping及Myosin,Actin在评估DOM
目的: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辛伐他汀PLGA纳米纤维膜,通过植入失重大鼠模型体内,观察其对失重后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方法:   选择5月龄,雌性SPF级SD大鼠100只,分为
目的:   通过总结临床经验,进行数据对比,对早期手术与保守治疗深度酸烧伤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烧伤外
背景: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主要是卤代烃类的排放,导致平流层臭氧空洞形成,这使得日光到达地面的有害射线增多。日光照射是一个已明确的导致人类皮肤光老化和皮肤癌发生的自然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疗效观察。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期间经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光素血
目的:运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定量分析肥胖症儿童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关系,帮助临床评估肥胖症儿童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它们的早期临床干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镜像疗法结合通督醒神针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为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方
研究背景及目的:人工耳蜗已经成为治疗重-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适应证范围已经扩大到有残余听力的患者,众多学者报道了应用微创手术技术保留残余听力的相关研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绝经后女性患骨质疏松症及其合并骨折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相比较之下,男女患病率约为1:8。目前临床上用于骨质疏松治疗的药物
目的:探讨性早熟女童维生素D浓度变化及VDR基因多态性表达的差异,明确Vit D和VDR基因多态性在儿童性早熟的发生发展中可能的生物学效应,揭示Vit D在性早熟女童发生发展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