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胃腺癌中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EpCAM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EpCAM+/CD44+细胞在胃癌中的数量、分布、形态特征及其意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166和CD271在胃癌中的表达,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CD166和CD271作为胃癌肿瘤干细胞的标志物的价值。检测胃癌细胞株BGC-823中CD44、EpCAM、CD166、CD271阳性细胞的比例,观察阳性细胞亚群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10例正常胃标本、20例腺瘤和60例胃腺癌的组织中CD44、EpCAM、CD166和CD271的表达;进一步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法检测胃癌中EpCAM+/CD44+细胞的数量,观察形态特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细胞株BGC-823中CD44、EpCAM、CD166、CD271阳性细胞的比例,观察阳性细胞亚群的形态特征。结果:1.CD44和EpCAM在正常胃粘膜、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强度依次增强(rs=0.646,p=0.000;rs=0.495,p=0.000)。在胃腺癌中,CD44的表达强度与性别、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s=0.297,p=0.021)EpCAM的表达强度与性别、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EpCAM的表达与CD44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89,p=0.002)。2.正常胃粘膜和腺瘤组织中CD166的表达强度高于癌组织中的表达,表达水平与胃腺癌的分化程度成正相关(rs=0.597,p=0.000),与浸润深度有关(p=0.001)。CD271在正常胃粘膜、腺瘤中几乎不表达,在胃腺癌中呈低表达,CD271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强度与浸润深度(p=0.000)、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0),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关。3.正常胃粘膜中几乎无CD44+/EpCAM+:细胞,胃腺瘤中仅见极少量CD44+/EpCAM+:细胞,胃腺癌中可见少量CD44+/EpCAM+:细胞,双阳性细胞的数量占肿瘤总细胞数的1-10%,双阳性细胞小而圆、胞浆少,核小深染状,主要表达在癌巢边缘,且其数量在浸润较深的细胞巢中较多。有淋巴结转移的比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的数量多。4. CD166、CD271、EpCAM在胃癌细胞株BGC-823中几乎不表达,CD44在BGC-823细胞株中的阳性率为52.904±6.37%,CD44阳性细胞小而圆、胞浆少,核小深染状。结论:1.CD44和EpCAM是胃癌肿瘤干细胞的较为稳定的表面标记。检测胃癌中CD44和EpCAM的表达强度,有助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评估。2.正常胃粘膜、腺瘤和腺癌组织中均存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CD166的表达,而CD271仅在胃腺癌中呈低表达,阳性细胞的位置分布没有规律性,不宜作为胃腺癌肿瘤干细胞的标记物。3.胃癌癌干细胞分布位置和数量与胃癌的转移、浸润性生长密切相关,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EpCAM+细胞的数量、分布位置,有助于胃癌的预后评估并对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4. CD166、CD271、EpCAM不是胃癌细胞株BGC-823癌干细胞的标志物,CD44为胃癌细胞株BGC-823癌干细胞的有效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