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日语单纯动词的连用形向名词类转的问题。日语里自古就有一种简单的构词方式,即动词活用形之一连用形,如「動き、狙い、騒ぎ」等,可直接做名词使用。我们把这种构词方式叫做“类转”,把类转得到的名词叫做“连用形名词”。类转与复合、派生一样,是构词法之一。但由于其能产性低,规则性不强,在构词领域得到的关注一直较少。前人对类转现象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先行研究规定了连用形名词的范围,从形式、语义角度作出了分类,并对类转的难易程度、连用形名词的语义特征等基本语言事实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描述。特别是以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的一系列研究以N-V复合词为研究对象,从能产性、词性、音韵特征、语义特征、句法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先行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①连用形名词的句法功能与普通名词存在差异,需要在具体语境和场景下进行考察。②先行研究多以生成语法为理论背景,重视规则,欠缺典型性和连续性的视点,可能忽略具体语言事实中存在的连续性。③关于类转能产性背后的原因,未将动词语义特征与类转性质结合起来分析。④对连用形名词从动词继承语义和论元结构这一点进行了论述,但还存在进一步论证的空间。本研究由七章组成,分为序章、先行研究与本研究的研究目标(第二章)、正文部分(第三章~第六章)和终章,主要内容如下。(一)对类转的重新理解(序章)连用形是动词变形的一种,并不进入词库。当它变成连用形名词之后,会作为词条进入词库。因此,动词向名词类转的过程就是非词成分变成词条进入词库的过程,应该看作是词汇化的一种。(二)类转的能产性(第三章、第四章)关于类转的能产性问题,过去的研究主要从音节角度进行了论述。但是本研究指出很多现象仅凭音节说无法给出很好的解释,因此本研究从动词的词汇语义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连用形名词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将其分为①语素辅助、②句式依附和③独立成词三大类,且从①到③,连用形作为名词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并且我们发现这三类不是互斥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重合。第四章引入工藤(1995)的动词分类进行分析,发现动词范畴的典型成员主体动作客体变化类动词往往需要借助语素的辅助,构成复合词才能类转,而非典型成员内在情态动词往往可以独立形式类转成名词。这个结果反映出类转与内在论元和动词的紧密程度相关,由此我们发现连用形名词的存在形态与动词词汇语义层面的及物性,特别是与其中的动作性、瞬时性、影响性有很大关联。动词是概念依存的,而名词是概念自主的。因此在从概念依存向概念自主转换的过程中,就从概念更加独立、与论元的关系更加松散、非典型的动词成员开始进行类转。相反,概念依存的、与论元的关系更加紧密的、典型的动词成员则受到一定束缚,以复合词形式或依附于句式的形式实现类转。(三)类转过程中对动词语义、句法特性的继承(第五章、第六章)本研究论证了类转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则,即类转伴随着动词性质的脱落和名词性质的增强,并探讨了连用形名词对动词语义、句法特性的继承问题。第五章探讨了连用形名词的语义继承问题。当连用形以合成词语素形态出现时,其表示动词的抽象图示义。当连用形以独立词形态出现时,①内在情态动词(知觉、感情、心理活动)、②思考言说类动词及③部分表客体变化的动词,可以预测其连用形名词的语义,分别表达①知觉、感觉、感情、心理本身;②思考言说的内容;③变化后的结果状态及样态。其他动词类转后的语义较难预测。本研究对事件名词进行探讨后发现,事件名词是一个按事件性强弱呈阶段性分布的连续统,其中有些事件名词更接近于实体名词,也有些事件名词更接近于动词。事件名词和实体名词之问存在一个蕴含时间性的部分。动词连用形从语素向独立词转化的过程中,经历“论元结构脱落”(?)“事态性脱落”(?)“时间性脱落”的过程,事件性逐渐弱化,语义上也从“样态义”(?)“事态义”(?)“动作内容义”(?)“实体义”,逐步变为典型名词。第六章探讨了连用形名词句法特性的继承问题。首先是「N,/N2(连用形)」名词小句中论元结构的继承问题。表事件义的连用形名词中,有能够继承动词论元结构的各词(立ち読み」「高まり」等),也有无法继承动词论元结构的名词(「釣り」等)。「釣り」等虽然表事件义,但在句法上已经失去了对动词论元结构的继承(「*魚の釣り」)。在「N,/N2(连用形)」名词小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论元结构继承(「本の立ち読み」)向连体修饰结构(「母親の励まし」)的转变。动词向名词的类转现象还可见于复合动词。复合动词由前项动词和后项动词复合而成,因此在音节、语义、句法上都呈现出与单纯动词不同的性质。我们将作为今后的课题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