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4747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紧密围绕中国国情及具体实际,在实践中形成的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繁荣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和措施。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理论界主要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经济、教育等具体政策进行研究,而对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尤其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演进进行研究的较少。所以,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演进加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这一部分内容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的理论前提和客观依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中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以及中国独有的民族分布特点。第二章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全面确立及实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确立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干部政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全面确立和实施持续到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第三章主要回视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曲折发展。这一曲折发展,自中共八大召开,一直持续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研究,是从分析民族政策曲折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阐述“左”倾错误逐步升级以及“文化大革命”及其全局性错误的影响,分析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受挫与弱化的实况。第四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恢复和调整。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开始了恢复和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了全面恢复和调整,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干部等政策也得到了恢复和调整。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恢复与调整持续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第五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为标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逐步法律化,并上升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干部政策得到了完善。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完善,持续到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第六章主要阐发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新发展。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实现了新的表达,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所创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及干部政策也有新发展。第七章主要对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进行了深度的理性思考。一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进中具有基本原则的坚定性和基本政策的稳定性的特性;二是,基于历史现实以及国际视野考量,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围绕各个时期的主要任务,立足于现实进行创新发展,并且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世界的角度关注民族政策;三是,综观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发展,提出了三个优化民族政策的着力点,即关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民族地区宗教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邻邦,中国与东盟关系是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无论从国际关系的理论角度还是从国际关系现实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对TH社区村改居前后的农民休闲生活变迁进行调查分析,给我们呈现了村改居前与改居后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不同。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
学位
学位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在针对青龙湖下游河道的景观设计时,既应保持田园特色,又应利用当地原有的资源、文化、元素,营造与大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大众文化是主要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具有信息、商业和娱乐等特性,是经历社会竞争后,从个人领域里滋生出来的消费文化。当代的大众文化多数是指以都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竞争手段,被世界各国重视。许多国家开始探索产业集群理论,以实现区域竞争优势。许多学者在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各地区发展情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特有现象,是人之为人并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本质特征。相较于物质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更具有丰富性,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决定着
军队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军事人才,而军校是军队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场所,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育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网络的出现,使军校学员接受的信息量空前增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