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整体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乡村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绝大部分公共活动,更是乡村居民维系感情的纽带以及传承地域风俗和文化的重要场所。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居住环境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乡村地区公共空间提出建设性建议,已成为规划从业人员及相关学者的一大挑战。本研究以贵州省印江县为例,借鉴国内外公共空间研究经验,通过调研印江县乡村发展现状,确定了将生态适宜性水平、人口与经济水平、交通与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形态、规划引导7个因素作为印江县村庄空间发展的影响因子,选取了地貌、坡度、中小学、商业设施、空间特色、村庄肌理、美丽乡村规划等29项二级指标。采用专家调查法(Delphi Method),由相关专家结合当地现状对7个影响因子和29项二级指标逐一评分,计算各影响因子和各指标的平均分,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影响因子以及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三层次的乡村公共空间发展分类标准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Cluster Analysis)对印江县的364个村庄空间发展进行了分类。选用“组间联接”的方法,利用SPSS软件提供的分析模块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将参与分类的364个村庄分为3大类。分别对SPSS输出的OLAP立方体结果进行影响因子均值比较和指标均值比较,分析得出3类村庄属性分别为:空间发展滞后型、空间发展无序型、空间发展完善型。基于聚类分析结果,选取三个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村庄:空间发展滞后型——新业乡锅厂村、空间发展无序型——杨柳乡杨柳村、空间发展完善型——永义乡团龙村。采用驻村体验、现场踏勘、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村民的现状公共空间满意度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并基于平均出行时间的可达性评价方法,在Arcgis中以点要素和线要素来模拟公共空间点和道路网络,并构成道路交通网络数据集,进行O-D成本矩阵分析,量化各个公共空间点的具体规模、出行势能、出行概率,计算出研究区域内各公共空间的步行可达性。结果表明,空间发展滞后型村庄的整体公共空间可达性较低、空间连续性差、设施配置严重不足;空间发展无序型村庄对自然条件利用程度低、公共空间分布不均衡且缺乏连贯性、设施的配置过于简陋;空间发展完善型村庄存在公共空间分布连续性不强、空间设置及景观设计对地理优势因素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针对印江县乡村公共空间存在的对地理优势因素利用不够、空间可达性较低、连续性不强等主要问题,从系统性规划、规划模式、组织形式、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规划策略。以乡村传统尺度和空间形式组织公共空间,以古树、风雨桥、古井等特色空间节点灵活运用到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以本地土家族建筑符号和文化符号提炼为设计要素,结合地理要素和景观风貌表达出来。公共空间的选址不应远离村民住宅,步行到达交往活动场所的时间原则上不宜超过10分钟。使用连续的建筑排列,一系列的材料、色彩、铺装,或者绿化元素来组织协调公共空间的连续性。营造乡村建设的全民参与机制,创新公共空间建设投融资制度,推进公共空间建设试点,培养乡村发展人才,推进印江县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