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兔VX2肝种植瘤模型的建立及该模型不同生长期的MSCT灌注特点目的:通过对兔肝脏种植VX2瘤株建立动物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并对该模型不同生长期的MSCT灌注参数进行研究,为MSCT灌注成像成为评价该肿瘤生长的影像学手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动物后肢皮下注射接种传代保存瘤种。然后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将其种植于兔肝左叶上。分别于种瘤前、种瘤后第1wk、2wk和第3wk行MSCT灌注扫描,对比种瘤前肝实质与种瘤后肿瘤区域以及第2wk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分数(HAF)的变化规律。种瘤后第3wk于CT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所有结果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10只新西兰大白兔均成功建立了兔VX2肝种植瘤模型。瘤灶在CT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增强后病灶强化不明显,边界较清楚。肿瘤部位种瘤后1至3周HBF、PS、HAF、HBV值与种瘤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种瘤后第2周,肿瘤区HBF、HBV、PS、HAF增高,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肿瘤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大体病理检查共发现10个单发肿瘤,其中8例中心出现坏死囊变区,与CT检查基本一致。光学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在肝内呈浸润性癌巢,与肝实质无明显边界,新生毛细血管丰富;高倍镜下可见瘤细胞体积大,呈不规则排列,核分裂像多见。结论:采用瘤块种植制备的兔肝VX2肿瘤模型,同时具有容易制备、生长周期短、成功率高及模型稳定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肝肿瘤实验动物模型,是我们进行基础与临床研究很好的选择。MS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价兔VX2肝种植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组织学的研究则可以提供更多的量化信息。第二部分兔VX2肝种植瘤索拉非尼治疗前、后的血管生成与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对兔VX2肝种植瘤模型应用索拉非尼前后的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进行研究,探索应用CT灌注成像这种影像学手段来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可行性,同时为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临床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种植瘤模型,2只建模后处死作为病理对照,其余10只于种瘤后第14d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然后经口给予索拉非尼(20mg/kg/d) 7d,种瘤后第21d再次行CT检查,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值进行比较。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细胞凋亡(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2只兔均接种成功。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HBF、PS和HAF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V、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aspase-3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中央静脉及肝细胞坏死灶周围。Caspase-3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结合了组织学的研究则可以更加明确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第三部分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兔VX2肝种植瘤的MSCT灌注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对照研究目的:通过对兔VX2肝种植瘤模型应用TACE联合索拉非尼前后的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应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药物以进一步提高TACE疗效方法的可行性。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VX2肝种植瘤模型,将模型兔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0只。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TACE治疗组,C组为TACE+索拉非尼联合治疗组。VX2肝种植瘤模型兔于治疗前(治疗时间选择接种VX2肿瘤组织2wk)及治疗后第1、2、3wk行CT平扫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于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wk行CT灌注扫描并记录肿瘤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分数(HAF)等参数值。然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与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与CD34的表达情况,并在高倍视野下(×400)计算肿瘤细胞VEGF染色阳性率及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 MVD)。结果:治疗后不同时期各组两两比较肿瘤大小与肿瘤生长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染色阳性呈棕褐色,多见于细胞质内,呈均匀或不均匀的颗粒状或团块状;随着肿瘤细胞增生活跃,阳性细胞数量增多,染色也增强。肿瘤组织中CD34均有表达,切片中肝癌血窦内皮细胞均见不同程度的黄染,癌旁可见个别血管染色。结论:索拉非尼与TACE联合应用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并提高TACE治疗的疗效,通过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VX2移植瘤血流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定,以及与免疫组化进行对照研究,提示索拉非尼具有抗兔VX2肿瘤生长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第四部分: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SCT灌注与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评价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名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应用索拉非尼前与3个疗程后(3 months)行MSCT灌注及实验室常规检查,各项指标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索拉非尼后,CT灌注参数HBF、HAF与PS显著下降(P<0.01)。其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索拉非尼这种抗肿瘤药物临床副作用较小,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