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类转换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门领域。但是,他们的研究多数是从语言的角度,且集中在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运用概念转喻理论分析主要词类相互转换的认知过程并进行英汉对比,探讨其异同及成因。 词类转换是指不改变词的形态,把一个词从一种词类直接转化为另一种词类,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英语把词类转换当作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而汉语则经常把它当作一种修辞手段,区分词类活用、词性裂变和词类转换。本文认为,词类转换作为英、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转喻思维过程的一种体现。 传统的转喻观认为转喻是在两个互相联系的事物中,用一事物的名称来指代另一事物。认知的转喻观认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转喻的本质是概念的,是人们运用一个物体、概念、事件的某个突显方面来指称并认识整个物体、概念或事件,或者运用整个物体、概念或事件作为一个完型来指称并认识事物的某个部分的思维过程。根据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转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目标域包含来源域的转喻,一类是来源域包含目标域的转喻。基于这种分类,本文主要分析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相互转换的转喻机制,结合例子进行探讨,并进行英汉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事物代行为,行为代事物,特征代实体,实体代特征,结果状态代行为的转喻在英汉词类转换中普遍存在。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类转换过程中体现的转喻映射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揭示了英汉词类转换中的转喻同样源于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同时,英汉两种语言具体转喻表达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英汉词类转换中都存在行为主体代行为,行为代行为主体的转喻,但汉语倾向于借行为代行为主体,而英语倾向于用行为主体代行为。 另外,英语中的转化词比汉语中的转化词更容易词汇化。原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