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类转换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门领域。但是,他们的研究多数是从语言的角度,且集中在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换。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运用概念转喻理论分析主要词类相互转换的认知过程并进行英汉对比,探讨其异同及成因。 词类转换是指不改变词的形态,把一个词从一种词类直接转化为另一种词类,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英语把词类转换当作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而汉语则经常把它当作一种修辞手段,区分词类活用、词性裂变和词类转换。本文认为,词类转换作为英、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转喻思维过程的一种体现。 传统的转喻观认为转喻是在两个互相联系的事物中,用一事物的名称来指代另一事物。认知的转喻观认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转喻的本质是概念的,是人们运用一个物体、概念、事件的某个突显方面来指称并认识整个物体、概念或事件,或者运用整个物体、概念或事件作为一个完型来指称并认识事物的某个部分的思维过程。根据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转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目标域包含来源域的转喻,一类是来源域包含目标域的转喻。基于这种分类,本文主要分析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相互转换的转喻机制,结合例子进行探讨,并进行英汉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事物代行为,行为代事物,特征代实体,实体代特征,结果状态代行为的转喻在英汉词类转换中普遍存在。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类转换过程中体现的转喻映射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揭示了英汉词类转换中的转喻同样源于身体体验,具有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同时,英汉两种语言具体转喻表达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英汉词类转换中都存在行为主体代行为,行为代行为主体的转喻,但汉语倾向于借行为代行为主体,而英语倾向于用行为主体代行为。 另外,英语中的转化词比汉语中的转化词更容易词汇化。原因有
其他文献
在唐代,手工业与农业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的发展,尤其是从唐高宗继位开始,很多比较富有商人陆续产生,万贯财富与货币囊括于富商之锦囊,从那时起,经
马球在唐代由西藏传入中原,成为唐代主要体育项目之一。到了辽代日渐发展为国球;因马球独有的娱乐功能受到辽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享有特殊的地位;辽兴宗对马球情有独钟,亲自组织
斡鲁朵是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现存最早的关于斡鲁朵形态的记载,大约是见于《史记》中匈奴人的“瓯脱”,它起源于游牧民族“各有地方”的生活习惯,随着游牧民族
<正>为了童年的梦想,她选择了体育;为了儿时的愿望,她成了一名"孩子王"。27年来,她心系儿童、情系教育,一路歌唱、一路耕耘,收获了满园芬芳。她就是江苏省小学体育特级教师—
<正>从2011年2月起,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都在认真积极的推广《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在实施武术健身操活动中,选择与运用最佳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提出推广传授
<正>近年来,江西省安远县依托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源头、赣南采茶戏发源地、中国楹联之乡、中国脐橙之乡、苏区全红县等品牌资源,按照构建"一轴三圈四片区"发展布局,形成生态
中国茶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占据着特殊地位, 可以说在国际上是足可以代表华夏民族的文化类型和艺术形态.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融合时, 中国茶文化无疑是
岭南医学是中国医学史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岭南医学发展的史实,岭南地理、气候因素对岭南常见、多发疾病的影响,岭南医家诊疗特色和用药特点,岭南地方中草药等几个方面的深入了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代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其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正> 大量文献证明,运动能激活血小板功能及增强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在本试验中,作者分析了心房纤颤病人在踏车运动中凝血的平衡,估价运动改变血液成分是否有可能是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