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孔子以来,儒家诸圣贤对于“学”、“人”都非常重视。孔子在马厩失火时问“伤人乎?”而“不问马”,即体现出儒家学说的核心精神在于对人的重视,而非在意“财利”等“得之有命”的东西。孟子讲人禽之辨,将“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道德良心作为学问的根本,提出要“求放心”,操存涵养,先立其大。可以说孔孟虽然没有直言“学以为人”,但“学以为人”的内涵早已经包含在他们的学说之中了。尹焞家学渊源,在少年时一心从政,后来经苏昞的点拨,放弃“状元及第之学”,转而投入程颐门下。他的“学以为人”的思想本自于先秦儒家之精神,其中的“人”不是指完满的圣人,而是指与小人相对的君子。君子所务之学乃是内省自修,其行事以道义为准绳,乐善而恶不善,在道义之中,君子可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挺立起道德主体,不至沦丧于物欲之中。以成德为指向,又因受“古文运动”之影响,尹焞提出“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的治学宗旨。虽如此,尹焞并不是要“不立文字”,不读经典。在他的学以为人的方法中,首要的便是潜习经典,要与师友问学,要切问近思;除此之外他还很重视以诚敬自守,涵养气质,并提出“人心须常有所事”。而尹焞的学问最终的落脚点,则在于践履工夫。他提出“学贵力行”,重视“勇”,认为“勇”要和“义”结合起来;他一生“不做过”,以“敬”、“义”、“畏”为做过与否的标准;尹焞又很重视“立身”,认为真正的大孝是能够立身行道、守身如一。尹焞的思想很多是继承自程颐,但尹焞本身气质较“鲁”,不善发明义理,以至于后学终归流散了。虽如此,他为学一生不失“孟子程子之正”,践行“学以为人”的思想,他的言行对当今社会尚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