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它的出现是从1923年Malinowski提出情景语境概念开始的。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时的一切外在因素,这些因素对话语的理解起着制约和解释的作用。在交际进行时这些因素就已经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些语境因素对话语进行推理,由此认为语境是在交际行为进行之前就一就已经存在了(西模光正,1992)。因此,语境在这种意义上是静止不变的。然而,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以及对语言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语境有了新的认识。1986年,斯波伯与威尔逊合作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将交际的代码模式与推理模式结合起来,指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在关联理论里,斯波伯和威尔逊第一次提出了“认知语境”这一概念,该概念是关联理论的核心,因为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话语的关联被看作是命题P同语境集合C1……Cn之间的关系。理解话语所使用的一系列前提构成了语境。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是交际过程中双方都相互明白的“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构成听话者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而不是具体的情景因素。虽然阅读理解不是一种直接的话语交际活动,但阅读实际上也属于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方式,因而,与话语交际一样,阅读理解也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认知过程,须遵循语言交际活动的原则和规律,所以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也适用于阅读理解这一特定的交际活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片面注重提高阅读应试技巧,忽略了对学生整个阅读过程的探讨,因而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阅读理解的对策。本文在探讨关联理论出现之前的阅读模式存在不足的基拙上,阐析了认知语境在阅读解读中的作用。认知语境观强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和构建认知语境,从而获得篇章内部的最佳关联。提高英语阅读的效率,一方面教师要在充实学生相关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增大文本的背景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知识输入,这是认知语境得以发挥作用的保障;另一方面教师要教授学生在语境中阅读,增强学生的语境化意识,通过分析、预测和动态推理,形成读者与文本间的互动,启发学生对他们认知环境中相关的假设进行选择而实现互明,最终获得对篇章内部最佳关联的理解。同时,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境在提高英语阅读效率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