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比较慢性疼痛患者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的人格特征、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状况,分析对抑郁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因素;(2)探讨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以及人格特征对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对124名慢性疼痛患者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贝克抑郁量表(BD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SS)对确诊为慢性疼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全部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回收有效问卷124人份,其中,慢性疼痛患者不伴有抑郁症状73人(58.9%),伴有抑郁症状51人(41.1%),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发生率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疼痛部位、疼痛病程、疼痛强度等不同而不同;(2)抑郁组神经质(N)、精神质(P)、消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非抑郁组(P<0.05),而内外向(E)、社会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积极应对、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抑郁组(P<0.05),在掩饰(L)、客观支持得分上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抑郁组内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发现,BDI得分与神经质(N)、消极应对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内外向(E)、积极应对、社会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内外向(E)维度得分与积极应对得分、社会支持总分、自我效能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神经质(N)维度得分与消极应对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积极应对得分、社会支持总分、自我效能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精神质(P)维度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自我效能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自我效能总分与积极应对得分、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消极应付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4)神经质(N)、积极应对、症状管理自我效能、主观支持进入回归模式,它们可以共同解释慢性疼痛患者发生抑郁总变异的40.7%。结论(1)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是慢性疼痛患者抑郁形成的重要中介因素,它们能促进或延缓抑郁的发生、发展。(2)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3)自我效能决定社会支持的获得和应对方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