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海底热液活动伴生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规模据估计约为6×108 t,其庞大的储量使其成为了未来极具潜力的矿产资源。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富含Fe,Cu,Ag,Au等元素,因此,矿床的电导率与围岩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则可以很好的被瞬变电磁仪器探测到。瞬变电磁法虽然在陆地上已有广泛应用,但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探测中仍属于一种创新。本文对海洋瞬变电磁方法进行一维、二维正演模拟研究并进行对比分析,为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海底热液活动伴生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规模据估计约为6×108 t,其庞大的储量使其成为了未来极具潜力的矿产资源。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富含Fe,Cu,Ag,Au等元素,因此,矿床的电导率与围岩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则可以很好的被瞬变电磁仪器探测到。瞬变电磁法虽然在陆地上已有广泛应用,但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探测中仍属于一种创新。本文对海洋瞬变电磁方法进行一维、二维正演模拟研究并进行对比分析,为后续更加精确的探测海底热液区硫化物矿的深度位置和边界范围提供基础;在正演的基础上进行拟二维反演研究,并对采集到的瞬变电磁数据进行处理与解释,实现一套完整的海洋瞬变电磁数据采集、处理、解释流程。该方法既可以在横向上圈定硫化物矿床的水平分布,也可以在纵向上得到隐伏矿床的埋深以及矿床的厚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实现中心回线源与重叠回线源一维层状介质正演模拟,建立不同电导率、厚度、离底高度等参数下的硫化物矿等效模型,研究瞬变电磁响应规律;其次,建立二维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模型,进行非结构化网格剖分,实现二维瞬变电磁正演模拟,并将结果与一维正演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建立复杂地形下的活动与非活动热液区矿床模型,进行二维正演模拟,以更好地结合海底热液区真实勘探情况;再次,实现瞬变电磁响应的一维Occam反演,得到模型深部的电导率分布,并构建二维电导率模型,对拟二维反演施加横向约束,使反演结果更加精确、可信;最后,实现瞬变电磁实际数据的筛选、预处理与拟二维反演等一系列处理流程,并应用于大西洋TAG(Trans-Atlantic Geotraverse)热液区,得到该海底热液区内TAG丘体与MIR(命名自载人潜水器Mir-1号)区域的电导率剖面图,圈定矿体分布范围,并结合钻井、抓斗等地质资料进行解释。
其他文献
速度分析作为地震资料后续处理的基石,如何获得高精度的速度模型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们不停钻研的课题之一。精确的速度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地下介质构造成像的质量,使得解释的结果更加的可靠。常规的速度建模是通过均匀采样拾取部分道集的速度谱,而未拾取到的部分就通过插值方法来确定,若拾取的速度谱样点过少,会导致插值部分的速度产生较大的误差,为了能够建立完整精确的速度模型,其需要拾取的速度谱样点必须要满足奈奎斯特采样
苏门答腊地区地层地质构造和物理性质复杂,孕育地震的机制以及逆冲断层滑动锁闭的原因尚不明确。本文研究区域位于苏门答腊俯冲带希姆鲁地区,是2004年9.2级大地震和2005年8.6级大地震的发生区,该地区地质构造尤为复杂,精确速度建模一直是该区域地球物理勘探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全波形反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于复杂地区地下构造的反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FWI获得精细的速度结构,能够为探究俯冲带地
谱分解(SD)方法在识别断层、河道、冲积扇和岩溶体等地质异常体上有广泛的应用,但常规谱分解方法的时频聚焦性受窗函数选取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利于地震解释,特别是当两个或多个地质异常体距离较近时,地震信号会相互干扰,影响到局部信号的频率成分,尤其是对于深部信号。而且由于常规谱分解方法分辨率低,得到的分频振幅切片容易出现强混频问题。因此,常规谱分解方法得到的分频振幅切片仍然是不同频率分
核磁共振成像方法在医学、材料领域已经取得广泛应用,技术优势十分明显。本研究将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岩石物理研究中,全面获取了岩心样品的孔隙结构、流体分布及非均质性信息。传统的拉普拉斯核磁共振方法(如T1、T2谱)可以有效表征岩心整体信息,如样品宏观的岩性和物性信息,但是无法获得岩心局部区域的孔隙结构以及流体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拉普拉斯核磁共振方法与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相结合,通过模型样品验证
相对于常规的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难度增加。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常规砂岩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主要是基于孔隙度相关的弹性参数研究,而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弹性参数不仅与岩石的孔隙度相关,而且还与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相关。因此,由此引起的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也需要进行适用性研究。对于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类
稀疏表征理论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应用广泛,多数表征方法具有统一的数学模型,通常通过加入正则化约束提高稀疏优化的收敛效果,使得结果呈现稀疏性。L0范数作为稀疏度度量的最优方法,因其非凸性造成直接求解困难,实际计算中常使用L1范数凸逼近L0范数。Radon变换的稀疏反演作为典型的稀疏表征问题之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Radon变换面临分辨率提升的瓶颈。由于Radon算子矩阵是相关性较大的
相位属性对地下构造和地质异常体所引起的不连续性较为敏感,但在处理含噪数据时缺少鲁棒性。而且在现有研究中,很少考虑不同方位地震数据之间的相位变化。此外,当前的地震勘探目标通常涉及具有不同横向和纵向展布的地质异常体。因此,基于全频带叠后数据的常规测量方法往往融合了不同频率、不同走向的不连续性,甚至叠加了不同方位的各向异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包括厚度、走向和倾角在内地质目标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从不同
岩石物理学作为连接地震属性(振幅以及相位等)与储层属性(地层物性参数以及流体性质等)之间的桥梁,在勘探难度日益升高的趋势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岩石物理理论认为地震波在饱和流体的多孔岩石中传播时,由于波动传播引起的孔隙流体相对固体的运动(波致流),地震波会表现出频率相关的速度频散与衰减现象,并且流体性质不同其频散与衰减的程度不同,这也是基于地震数据识别不同性质孔隙流体的理论依据。在岩石物理实验方面
复杂油气藏宽频带免调谐核磁共振探测方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针对宽频带免调谐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尚无切实可行的系统性解决方法,亦不适用于井下探测,仍然是核磁共振测井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为实现复杂油气藏快速精确多维核磁共振探测,有关宽频带免调谐高效大功率发射与多频微弱回波信号高信噪比接收、多频脉冲序列测量的机理研究已成为国际核磁共振测井界亟待解决的前沿理论问题。本文围绕宽频带核磁共
基于目前的勘探现状,虽然超大面积的整体连片地震资料为地质基础结构研究和区带宏观研究提供了有利数据支持,但是在信噪比、振幅变化、分辨率等方面仍然不能满足精细研究的需要,多数复杂地质问题表现在地震处理资料上是分辨率和成像精度的问题。对于复杂构造区,目前工业化应用中的常规偏移方法,其成像结果往往存在多解性,而叠前深度偏移可以更大程度上使反射波精准归位,减小因陡倾角地层和速度剧烈变化带来的影响。随着勘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