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klsdf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现阶段湾区内各城市的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创新资源共享不足未能实现优势互补、创新机制体制仍不完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因而需要通过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关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相似数据指标作为替代、和比例形式的指标数据等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粤港澳三地统计数据指标和统计口径的客观差异问题,再确定以邻接空间权重矩阵赋予的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依赖关系、以万人专利申请量表征城市创新能力。基于2009-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的面板数据,先是采用的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Moran’s Ii指数、Moran散点图等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空间关联与空间聚集的现况以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再选用空间滞后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分析。研究显示,第一,在总体上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负空间自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关联性在逐渐增强。但大湾区11市中只有香港、澳门、深圳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空间自相关,其余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关联性并不明显。第二,粤港澳大湾区11市中城市创新能力大多数落在低高聚集区和高低聚集区,出现城市创新能力高低差异水平的大量聚集的情况。如2019年,城市创新能力落在高高聚集区的仅有东莞,落在低高聚集区的有香港、澳门、惠州、江门,落在低低聚集区的有肇庆,落在高低聚集区的有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创新能力有明显的相互促进、辐射带动作用,即大湾区城市间的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第四,在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因素中,在总效应上,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最显著,创新环境投入强度次之,而教育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明显,甚至存在抑制作用;在分效应上,所有因素或变量的直接效应均大于其间接效应。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以及创新环境投入强度等三个因素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城市间的创新合作与交流,增强核心城市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二是适当加大创新资源投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空间差异格局;三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规则衔接,打破大湾区制度异质性壁垒;四是加强粤港澳三地的产学研协同发展,真正推动大湾区的协同创新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媒介的发展壮大,粉丝经济已突破传统认知,从娱乐行业跨界至其他领域,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新兴势力。在发展过程中,粉丝经济展现出了与传统经济样式不同的价值维度,包括自我价值、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首先,粉丝在与所好对象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其次,粉丝与所好对象之间形成了不同于一般消费者的互动黏性,倒逼所好对象,约束对方遵守社会伦理规范;最后,互联网媒介的发展改变了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进一步见识到科技进步的力量,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分水岭,将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引向更加智能高效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发展与进步给社会经济带来正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机器排挤人”的现实问题。表面上该现象只是智能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实质上“机器排挤人”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乃至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息息相关。因此,考察人工智能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门类更加齐全,影视、音乐、电竞、旅游、会展等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有所变化。研究新时代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全国各族人民思想行动的团结,事关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问题。同时,新时代文化产业的价值选择,关系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人民生活幸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国有企业党员干部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加强对其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激励党员干部在企业中抒发撸起袖子办大事的决心,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进而推动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积极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加深了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但是国有企业
当今世界,伴随着新一代技术革命的突破,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科技创新问题论述的研究,探讨了新一代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和途径,并以该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以期为早日建成科技强省提供帮助。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和我国历届党的领导人有关科技创新的论述精神,不断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