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实际灌溉面积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不仅是粮食生产大国,还是粮食消费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可用水量不断压缩,这对粮食生产安全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农田灌溉又占农业用水量的90%左右,而我国目前基于地面站点的农业用水监测方法并不能完全实现农业灌溉用水的全面监测,也不能完全支撑农业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遥感技术与传统地面监测方法相比,具有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数据客观、效益性高的特点。本文以改善现有农业灌溉面积监测方法为目标,综合不同遥感数据源优势,开展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实际灌溉面积动态监测方法研究,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为实现满足一定精度的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需要定量分析实际灌溉面积监测对光学遥感数据时空分辨率与土壤含水量反演精度的要求。研究通过对单一数据源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误差函数的理论推导,得到了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误差是关于遥感数据获取时间间隔与土壤含水量反演精度的函数。通过假设试验,定量分析了实际灌溉面积监测对遥感数据源时间间隔与土壤含水量精度的需求。通过对GF-1、HJ-1A/B、Landsat-8、MODIS等不同光学遥感数据源的时空覆盖能力和土壤含水量反演精度的评价,并与实际灌溉面积允许误差的理论推导结果进行对比发现,GF-1、HJ-1A/B、Landsat8、MODIS等单一遥感数据源均无法满足实际灌溉面积80%的监测精度,需要开展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实际灌溉面积监测研究。(2)为定量评价误差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实际灌溉面积监测过程中的误差传递,研究基于误差传递原理,进行了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实际灌溉面积监测误差的理论推导,得出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实际灌溉面积监测误差的函数表达。监测误差的主要来源包括单一数据源的土壤含水量反演误差,以及融合过程中两种数据源光谱、时相对应关系的匹配误差。研究模拟了不同数据源组合方案、不同误差传递系数条件下的融合土壤含水量变化监测误差,并与实灌面积监测的精度需求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表明,GF-1与HJ-1A/1B、Landsat-8做组合时,由于受重访时间间隔的限制,很难满足实灌面积监测的精度要求,而GF-1与MODIS组合则可以在一定误差传递系数条件下满足实际灌溉面积监测的精度要求。为优化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实际灌溉面积监测误差函数中的误差传递系数,提升融合数据精度,研究基于STARFM与CDSTARFM模型提出了时相、光谱对应关系函数同时优化的思路。(3)为改善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土壤含水量精度,研究基于时相、光谱对应关系函数同时优化的思路,提出了 BPSTARFM融合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后,明显改善了多源土壤含水量数据的融合结果,提升了融合土壤含水量数据在实灌面积监测中的理论应用精度。光谱对应关系函数的优化需要高精度动态种植结构数据作为参考,而高精度动态种植结构数据的提取则需要多源遥感数据协同才能实现。本文基于SVM结合可变模糊集方法实现了多源遥感数据协同条件下的高精度动态种植结构提取,解决了不同空间分辨率数据种植结构提取精度的不一致问题。时相对应关系函数的优化需要考虑不同地物类别的光谱变化规律。因此,研究引入BP神经网络,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的不同地物类别光谱变化特征作为先验条件,利用BP神经网络能够自动求解不同要素之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的优势,实现了光谱、时相对应关系函数同时优化。(4)利用经过BPSTARFM融合的高时空分辨率土壤含水量数据开展了实灌面积监测研究。通过对融合数据的降噪、插补以及土壤含水量陡升阈值选取工作,实现了河北省南部地区2018年作物生长季内的实灌面积监测。基于灌溉记录与真实区域实际灌溉面积样本对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融合土壤含水量数据能够支撑实际灌溉面积的动态监测,并明显改善了单一数据源用于实际灌溉面积监测的精度。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实际灌溉面积监测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原理,推导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实际灌溉面积监测误差函数,定量分析了实际灌溉面积监测对遥感数据源的时间间隔与土壤含水量精度的需求,提出了时相、光谱对应关系函数同时优化的BPSTARFM融合方法,获取了时间较为连续、精度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实灌面积监测工作中,为农业实际灌溉面积遥感动态监测提供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在子流形理论中,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始终是基本的研究课题,并且对理解几何与拓扑这两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乘积流形中的极小子流形的几何刚性.本文包括了三部分内容且结构安排如下.在第二章中,我们证明了广义柱面Sn1(c)×Rn2中的紧致极小子流形的一系列拼挤定理.事实上,利用不同的几何不变量的Simons型公式,我们分别得到了关于第二基本形式模长的平方、
有机磷酸酯(OPEs)是一类新兴有机污染物,其多被用作阻燃剂、消泡剂及增塑剂等工业产品。由于OPEs是以非共价结合的方式添加到材料中,因此随着OPEs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OPEs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水体是OPEs的一个重要的汇集区,通过污水管网及河流输入,大量的OPEs被排放到近岸海域中。目前,OPEs在不同营养级的近海生物体内均有检出,然而,OPEs在近岸海洋食物网中的污染水平、生物积累特征及
农村区域住宅为某镇或市或省尺度下的多个农村住宅构成,农村区域宅终端(供暖、炊事、家用电器、照明、生活热水)能耗的预测是探索针对区域农宅节能减排措施、完成高强度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目前,缺少较全面的适用于北方农村的区域住宅终端能耗预测方法及模型,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供暖与用电终端(含炊事)能耗预测方法及模型,炊事能耗预测方法与模型(除电炊事外)的研究为辅。传统供暖能耗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量大、所需
光学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肿瘤学、遗传工程学及植物学等各领域的生物医学检测。传统高性能光学显微镜存在体积较大、价格昂贵且需要专业人员在实验室操作完成等不足,限制了显微检测技术面向个人用户及基层的现场检测应用。因此开发一种微米级分辨率、小畸变的便携式显微镜,满足现场实时检测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以上检测需求,光学透镜由于性能稳定、造价低廉且原理简单等优点被作为市面上商用
随着人类对世界探索的扩展与深入,所涉猎环境愈发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对光电设备提出愈来愈多的挑战,传统理论所构建的仪器已趋于技术极限,人们进而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偏振技术便在近些年来应运而生。然而,相关技术研究不足却逐渐限制着偏振技术的发展,因此,亟需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有所进展。光在散射环境中传输时的偏振特性及其相关技术作为能够促进偏振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备受各国研究机构重视。在散射环境中,Mie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探讨了有限群不变式中的超曲面问题.在研究有限群与其子群不变式的关系时,T-函子被证明是一有力工具.本文研究了T-函子对超曲面的作用.我们证明了在Steenrod代数上的不稳定代数范畴中,T-函子不会增加作用对象的嵌入维数.进而有T-函子在不稳定代数范畴内保持超曲面这一结论.从而可知如果有限群的不变式是超曲面,那么它稳定子群的不变式也是超曲面.反之则不然,本文给
风机基础结构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疲劳分析是海上风电场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对于海上风机三桩基础结构而言,其疲劳分析关键管节点为三平面Y型管节点,该节点为空间管节点,且在服役期承受多种疲劳荷载(如风、浪、流、水位、冲刷等),因此该节点的热点应力往往受反应叠加效应和多平面相互作用影响。各国规范和已发表文献中缺乏对复杂荷载同时作用下热点应力计算方法的系统探讨,也没有对多平面相互作用的定量结论,更没有适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加速发展,基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在地质条件及其复杂的西南地区,其开发力度和建设规模都不断增加,许多大规模的地下洞室群开挖不可避免。岩体的开挖就会破坏其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受扰动岩体应力将会重新分布,从而会形成局部应力集中区域,导致围岩较大变形或者诱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如坍塌、岩爆等。其中,岩爆是脆性岩石地区高应力环境下开挖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破坏形式,其发生时伴随的强烈能量释放及围
地震的发生和地震的强度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多地震水平和多设防目标的抗震设计思想,但这些方法仍属于基于力的弹性设计方法,难以全面考虑结构进入非线性阶段后的损伤破坏及性能变化,因此近年又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限制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平下的侧向位移,实现对地震下结构性能的控制,是下一代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方向。然而,对于多层、多跨的钢筋混凝土(RC
导截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败直接影响着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安全、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因此,对导截流工程的研究一直是水利枢纽建设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分期导截流工程中,后期导流需要通过前期已建成坝体泄流建筑物进行泄流。泄流建筑物内水流流态可能为明渠流、有压流或明满流过渡,使得二维模型无法对分期导流工程进行计算模拟。三维模型虽然能够重现分期导截流工程中导流河道及泄流建筑物内流场,但泄流建筑物尺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