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是农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遗产。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部分传统村落因保护不当或开发过度,出现了年久失修、衰败凋亡、文化断层、特色丧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阻碍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如何使传统村落留下来、活起来,如何科学地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命题。在此背景下,围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有机更新理论为主干,同时吸纳遗产活化理论、织补理论、共生思想、意象理论的一些核心理念,构建了一个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理论框架”。该框架既充分尊重传统村落的历史肌理与内在精神,又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居民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主要从物质载体系统、空间格局系统、文化符合系统三个子系统有序展开。基于此理论框架,以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为典型案例,通过调查、访谈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初步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从物质载体系统、空间格局系统和文化符号系统三个子系统出发,通过特色分析、问题梳理、对策探析,对马街村的有机更新进行了深入探索。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有机更新模式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科学路径。实现传统村落既要保护好又要发展好的双重目标,必须尊重传统的空间肌理和村落的内在精神,必须关注村落居民的利益和诉求,以有机更新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形成新的物质、空间、文化秩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传统村落的有机更新可以从物质载体系统、空间格局系统、文化符号系统三个子系统有序展开。第二、物质载体系统的有机更新应该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功能。物质载体系统是传统村落最显性的构成要件,可以分为传统民居、重要公共建筑、人文景观小品三大类。传统民居的有机更新应采取“内外有别”策略,外部尽量保持传统形态不变,内部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满足居民对现代生活需求。重要公共建筑要加强修缮整理,划定保护范围,保证周边建筑与其风格保持协调一致。人文景观小品更新要与传统建筑协调同步,并更多关注其文化内涵的开发和利用。第三、空间格局系统的有机更新应该划定核心区并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肌理。空间格局系统是传统村落的整体轮廓形象和空间肌理,可以分为建筑空间、公共空间、生态空间三个子系统。空间格局系统有机更新要充分挖掘古人在村落选址和营造格局方面的智慧,划定保护核心区并通过空间导引对区内要素进行适当织补,最大程度地保留、恢复历史肌理,形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建筑与环境充分融合的空间格局系统。第四、文化符号系统的有机更新应该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对接区域文化、经济振兴战略。文化符号是传统村落地方记忆中最为鲜活的部分,其有机更新应该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增强文化活力、打造文化品牌,在强调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旅游振兴战略,引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培植文化生存土壤,推动文化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