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陵-池州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东部北缘,北与大别造山带、华北克拉通毗邻,南缘以阳新-常州断裂为界。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形成、盖层沉积和板内变形三个阶段。区域地层除缺失中下泥盆统、下石炭统部分地层外,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发育,层序较完整。受印支期以及燕山期的板内变形和挤压作用影响,区内构造格架以EW向、SN向、NE向断裂和NE向褶皱为主。区内主要有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以及少量流纹岩等中酸性的花岗岩类,大多受EW向隐伏基底断裂及NE向深大断裂构造控制。区域上发育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Cu、Au、Mo、Fe矿床,主要赋矿地层为奥陶系、志留系、中上石炭统、中下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地球化学编图是以地球化学原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预处理和GIS信息提取技术,以此统计各种地球化学参数,利用上述参数,编制各种地球化学图件和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在对铜陵地区铜多金属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铜陵地区铜多金属矿田的地质-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全面总结上述各项研究成果,指导圈定池州地区未知区域的找矿靶区和成矿远景区。通过以上地质、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得出以下认识和结论:1、传统勘查地球化学的均值标准差外带、中带、内带的划分方法最合适铜陵-池州地区异常分析,异常显示效果也最为明显,因此利用其计算背景值和异常下限。本次还使用累频法对单元素进行统计,用于制作单元素地球化学图等。2、从单元素地球化学图可知,Cu、Au、Ag、Pb、Zn、W、 Mo、Hg元素的浓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狮子山、新桥、凤凰山、沙滩角等矿田,以及铜山镇周围、梅街镇周围、青阳县东侧等区域。3、从单元素异常图可知,利用均值标准差法计算的异常下限能很好的突出元素富集中心。Cu、Au、Mo、Pb、Zn等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异常中心主要分布在铜陵地区典型矿田周围、铜山镇西南部及西南侧、梅街镇周围、池州市与青阳县之间的马衙镇附近、青阳县南部的陵阳镇周围、青阳县东侧及东部地区等地。4、从R型聚类分析结果可知,由于本次研究的1:20万水系沉积物数据范围较大,无异常或低异常的面积偏大,导致了总体聚类效果不是太理想,仅Pb、Zn、Ag等伴生元素聚类结果较好,Cu、Mo、Au等成矿元素聚类不明显。5、从因子分析结果可知,F1 (Pb、 Zn、Cd、Ag、As)是与铅锌矿化有关的因子,是铜多金属矿床的重要伴生元素;F2 (Na2O、K2O、Al2O3、Th、Nb)是与成岩有关的因子,为主要的造岩元素;F3 (Sb、Bi、Au、Sn、Hg)是与金矿化有关的因子,是铜多金属矿床的另一组重要的伴生元素;F4 (MgO、CaO、Fe2O3)是与地层或铁矿床有关的因子;F5(W、Cu、Mo)是与铜矿化有关的因子,是区域上铜成矿作用的元素组合。6、从多元素组合异常图可知,矿床(点)周围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组合异常套合关系较好,可在其深部或外围进一步研究。在部分异常元素套合较好,地质条件有利,但暂未发现矿化的区域应该重点优先查证,如铜山镇西南部、青阳县东侧、青阳县南部的陵阳镇西侧等区域。7、从剥蚀程度图可知,狮子山、铜官山、新桥、凤凰山矿田的剥蚀系数小于0.1,矿床(体)未被剥蚀,沙滩角矿田的剥蚀系数为0.54,矿床(体)中等剥蚀,部分矿体可能已被破坏。浅剥蚀矿田中的元素异常往往呈面状,有元素组合分带现象;在中-深剥蚀矿田中,因部分矿体被剥蚀,导致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组合呈现局部异常。8、从GIS信息提取结果可知,铜陵-池州地区成矿元素与伴生元素的平均含量值普遍较高,其中,Au、Pb、Ag、As、Sb、Cd元素的平均值高于异常下限值,这些元素的异常面积也都在1500 km2以上,衬度异常量值也较大。铜陵地区典型矿田中衬度异常量值较高的元素为矿田的主要成矿元素与伴生元素组合。9、从相似度图可知,通过对挑选的多个典型矿田的标型元素组合及含量特征值相似对比,以下区域存在较大的找矿潜力,铜山镇西南部及西南侧、梅街镇周围、青阳县东侧,特别是梅街镇东部地区,与沙滩角矿田的相似程度达到了60%以上,非常有可能找到矿床(点)。10、在研究了铜陵地区典型矿田内铜矿床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等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探异常元素组合、空间分布规律等特征,建立铜多金属矿田的地质-地球化学勘查模型,用于指导圈定池州地区未知区域的找矿靶区和成矿远景区。11、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将找矿前景良好和地球化学异常密集的地区确定为成矿远景区。在成矿远景区中根据地质、地球化学准则识别有利的成矿部位,圈定找矿靶区,并划分预测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制定相应的异常查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