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机动化步伐的加快,上海、北京等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的空气质量受到来自本地排放和区域输送的双重影响,工业活动中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致使大气污染物含量增加以至大气能见度显著降低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大气颗粒物中的非水溶性有机成分,如多环芳烃、脂肪酸等;水溶性有机成分,如二元羧酸中的草酸;硝酸盐、铵盐等含氮营养盐及相关物质以及典型的大气污染气体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是大气中的典型人为污染物。本论文着重于研究这几类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时空分布、来源、形成机制及对城市空气质量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以期为中国典型城市及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和东部海岸带近海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重要成果有:1.采集了2004至2005年间春、夏、冬三个季节北京城区(BNU)、北京郊区(MY)以及上海城区(SH)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检测和定量分析了其中的10种多环芳烃、7种脂肪酸以及左旋葡聚糖和胆固醇。总PAHs在三个采样点的质量浓度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而三个采样点观测到的脂肪酸和左旋葡聚糖浓度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各PAH在总PAHs中的质量分布模式、各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质量分布模式反映了不同地域和季节排放源的变化情况。通过比较PAH(4)/PAH(5,61比值和因子分析,揭示了煤燃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中国大城市大气污染的两个主要原因,上海城区和北京城区两种来源产生的PAHs对大气PM2.5中PAHs总量的相对贡献比值分别为1:1和l:2。同时,基于上海和北京城区大气颗粒物中相似的C18:1/C18比值以及城区大气PM25中左旋葡聚糖的浓度高于郊区的监测结果,揭示了烹饪活动是北京和上海大气中有机物组分的一个稳定来源。2.分析了2007年四个季节于上海城区采集的大气PM2.5和TSP共238个样品,着重探究了颗粒物中草酸组分的浓度、来源及形成机制。C2042-的质量浓度在PM25中为0.07-0.41μg/m3,T-SP中为0.10-0.48μg/m3。C2O42浓度呈现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季节变化趋势并且主要分布在PM25甚至更细的大气颗粒物中。以NO2作为来源指示物,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了机动车尾气排放虽然作为一次源对上海大气颗粒物中草酸含量的贡献很小,但却是城市中草酸前体物VOCs的一个主要来源。以K+作为生物质燃烧源的指示物,发现生物质燃烧是上海大气颗粒物中草酸除城市工业及交通排放外的另一重要二次源。基于C2O42-与nss-SO42-和NO3二者都具有很高的相关度,且相对湿度和大气云量的同时升高有利于草酸含量的增加,揭示了上海大气颗粒物中草酸的二次形成主要经由“云中过程”,而由于相同氧化自由基的参与,其二次形成与NO3-的形成存在“并行”。发现了草酸作为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物(WSOC)的代表物,其浓度与大气能见度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从而揭示了水溶性有机物WSOC乃至OC对形成城市灰霾的重大影响。3.深入探讨了交通排放源(移动源)对上海城区大气质量的影响。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加7.0%,大气TSP中NO3-的平均浓度同比增长56.8%。以水溶性污染物中NO3-/SO42比值反映移动源(如机动车尾气)和固定源(如燃煤)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相对贡献率,基于监测结果(2007年上海有-70%和-15%的大气PM2.5样品中NO3-/SO42比值分别大于0.5和1,已接近于发达国家大气中该比值的水平。大气TSP样品中则有更高的比值),表明了移动污染源是上海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大气颗粒物中含氮盐的主要来源。根据对上海沙尘日和“无车日”的个案分析发现,大气中NO2向NO3-、SO2向8042-的转化率NOR、SOR在沙尘期间显著大于非沙尘日,且其增加值SOR大于NOR;“无车日”机动车辆的禁行或限行措施削弱了交通排放源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此外,根据NO3-/PM2.5、SO42-/PM2.5比值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NH3的来源与季节分布的比较,揭示了NH3是上海大气细颗粒物中二次无机离子成分形成的主控因子之一4.采集了2008年春季亚洲沙尘自西向东长途传输所经过的塔中、榆林、上海及小洋山岛四个特征采样点的大气PM25和TSP,探讨了亚洲沙尘自西向东,由源区至沿海城市、近陆岛屿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污染物的变迁及其对沉降水域的生态造成的可能影响。随着工业化、机动车化程度的增高,大气颗粒物中可代表人为污染来源的NO3-、NO2-、NH4+的浓度、细颗粒态中S042-的浓度以及粗颗粒态中MSA的浓度均随之增高。我国的大气污染自西向东总体上逐步加重。根据上海大气PM25中MSA与N02春季日均浓度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大气氧化性污染物的存在可促进MSA的生成。内陆人为污染物的输送对近陆岛屿大气颗粒物中MSA的浓度水平和其在粗细颗粒态中的分布状况有相当影响。基于小洋山岛的观测值,估算了大气颗粒物中NO3-和NH4+对中国东海的干沉降量。经由干沉降进入水体的N03-和NH4+可创造约为11.8mgCm-2day-1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相当于东中国海新生产力的1.9%至6.6%。大气污染及其传输与沉降对我国东部海岸带的影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