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局部的感染可随血液散播到远隔器官,龈下的牙周菌斑中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的血液循环系统性疾病的发展。为验证这个假说,本研究拟利用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术建立兔髂动脉硬化狭窄模型,在此基础上,接种P.g观察P.g感染引起的无症状菌血症对动脉硬化狭窄的作用,探讨其在促进动脉硬化狭窄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第一部分兔髂动脉硬化狭窄模型的建立
选择8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经典的球囊损伤术,同时给予或不给予高脂饮食,在其髂动脉建立动脉硬化狭窄模型。术后的12周,收集标本,光镜和电镜观察样本的组织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建立的兔髂动脉硬化狭窄模型,具有内膜增厚,中膜变薄和管腔狭窄的特点,同时增生内膜主要由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符合动脉硬化狭窄的病理学特点。
第二部分 P.g感染对兔髂动脉硬化狭窄的作用研究
为探讨P.g感染对兔髂动脉硬化狭窄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全部动物通过髂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一周实验组于耳缘静脉接种P.g每次接种100μl含有107CFuP.g的菌液,每周接种一次,持续接种4周、6周、8周和12周,每个时间点各5只,对照组则于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接种量和接种时间同实验组。接种结束后,处死动物,收集标本,HE染色光镜观察样本的组织病理改变,EVG染色计算内膜和中膜的面积,通过内膜/中膜之比来观察动脉硬化狭窄的程度。应用抗巨噬细胞抗体RAM11观察受损动脉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存在情况,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系统炎症因子情况,包括对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和IL-1β(白介素1β)的检测。同时采用二步PCR法检测全血和受损动脉壁中细菌DNA成分,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对细菌进行定位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接种4周、6周和8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无论在内膜增生还是炎症因子,以及巨噬细胞数量等方面,两者在统计学上均无差异,但至12周时,可以发现P.g接种可促进受损兔髂动脉硬化狭窄,新内膜增生,增生内膜中主要以平滑肌细胞为主,也存在少量的巨噬细胞和软骨样细胞。同时发现P.g接种12周组动物,其系统炎症和局部炎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在受损髂动脉中可以检测到细菌DNA存在。推测P.g感染促进内膜增生是通过局部炎症成分巨噬细胞的浸润;系统炎症因子CRP、IL-1β和IL-6的上调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新内膜增生,促进动脉硬化狭窄;P.g感染在动脉硬化狭窄过程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可能通过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功能的协同作用才能发挥。
第三部分 P.g感染对兔髂动脉钙化的影响
由于在P.g接种12周组的两只动物的动脉内膜中发现软骨样细胞,为探讨P.g感染与动脉钙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该区域的软骨样细胞进行鉴定,并探讨其细胞来源。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软骨分化调节因子Sox9和软骨特异基质蛋白CollagenⅡ,证实是软骨细胞,并对其来源进行鉴定,发现其来源于平滑肌细胞。通过钙化结节染色,在血管内膜中未检测到钙化结节的存在。推测P.g感染可能参与促进动脉内膜的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