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标准和行为后果对不同道德判断能力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伪善是指个体希望表现得道德,但只要有可能就会设法让自己避免因真实行善而付出代价的行为倾向或动机,在个体层面表现为宣称的道德水平与实际行为之间不相符合,在人际方面体现在面对同一道德违反行为时,对他人更苛刻,而对自己更宽容。道德判断能力是个体在充分分析道德情景中各因素后,将道德观念反映在道德决策和行为中的能力,这种能力涉及分析、辨别、选择、评价等方面。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只明确道德标准并不能抑制个体的伪善行为,行为后果及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够加深个体对行为的认知,从而减少道德伪善的出现。虽然道德伪善现象普遍存在已得到了跨文化研究的验证并被研究者们所认可,但由于被试的选取多为大学生,该现象是否在其他群体中也同样显著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与此同时,尽管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且道德判断能力在个体加工、分析信息的时候作用重大,但目前鲜有从道德判断能力角度出发分析伪善的研究。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通过一个调查和三个实验探索道德标准和行为后果对不同道德判断能力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以期给未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教育者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给予理论支撑和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大多处于中等水平,随学历的增加而有所提高,但处于相同等级的被试间不存在学历上的显著差异,且性别差异不会对道德判断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在面临任务冲突情景时道德伪善普遍存在;(2)在单独明确道德标准或行为后果时,道德判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被试依然会表现出明显的伪善行为,但其它两个等级的被试标准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得以减少;(3)同时明确道德标准和行为后果可以有效抑制处于所有道德判断能力等级上的被试的伪善行为。
其他文献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由来已久。高校过度扩招、就业能力不足、保障体制匮乏、就业环境缺失、就业观念落后、择业心态失衡等都是长期研究的热点角度。然而,大学生就业问题亟
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的掌握与运用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