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是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即时再现。口译与笔译虽然同属翻译工作,都是人们所表达的思想从一种语言转化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并且都是一个从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在口译中笔译的一些主要技巧也可以适用,但口、笔译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转换,因此两者各有其方法和特点。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涉外活动与日俱增,各行各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规格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成了口译课教师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口译课是一门专门技能训练课,是英语专业一门对于语言、文化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要求很高的综合性课程。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和教授学生口译技巧,以培养学生口译技能。相对于笔译课,我国的口译课开设较晚,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目前,我国高校中的英语院系大多已开设了口译课,但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没有统编教材、开设时间和周期不统一、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先进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口译课不是低年级口语练习的继续,也不是书面文章的口头表达,更不是检查背诵。释意派理论认为,口译教学是训练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推理和联想等方法在听辨原语语音的同时,借助主题和认知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达到正确理解听到的信息,并利用笔记帮助记忆理解的意义,在讲话人完成一段讲话后,准确、完整地用译入语表达原语信息。口译课不是语言学习,是在大量实践中认识口译的性质、对象、程序、原则、方法,并初步掌握口译技能。刘和平教授在深入研究了释意派口笔译理论及进行了大量实践后,提出了技能化训练的口译教学大纲。本文第三章对大纲的适用对象、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在第四章就基本阶段训练、口译笔记能力训练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释意派的理论更多应用于专业译员的培训,因此较普通高校的口译课有着更高的要求,加之其中大部分的对译是汉法互译,因此如何在高校中开展口译教学,尤其英汉口译训练就成了笔者的研究目标。毫无疑问,口译教学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在众多的口译理论中,笔者认为应给学生介绍口译的特点、对口译人员的特殊要求、口译过程、口译标准、直译与意译的应用等理论,以使学生对口译的特点及要求有个全面的了解。技能训练应集中在学生听力、记忆力、重述能力、译前准备等方面。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但普遍认为译员的记忆力要“好”于常人,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在经过了训练后,记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口译是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口译时注意处理交流中的文化因素,可以采用文化和谐策略、解释、移译、音译或不译等策略保证跨文化交流的畅通、和谐。不同语体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安排不同的语体给学生,训练他们根据不同的语体采用不同方式,重点区分地进行翻译。口译课的评估,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整体和个体情况有个了解,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笔者还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口译,更多的人投身于口译及口译教学中。因此可以预测,我国的口译教学会有更快的发展,必将迎来更多成就。真诚希望笔者的一些建议能为我国的口译教学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