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目前《水浒传》已被翻译成许多版本,畅销国内外。其中登特-杨父子的译本(以下简称登特-杨译本)是内容最全、版本最新的一版,而沙博理的译本(以下简称沙译本)是影响较为深远的一版。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对《水浒传》典故的英译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对文学翻译作出贡献。此外它还能有助于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国内研究者对《水浒传》典故英译的关注,让更多英语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因此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登特-杨译本《水浒传》和沙译本《水浒传》中典故的翻译方法及其选词为研究对象,希望为《水浒传》典故的英译研究尽绵薄之力,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以目的论翻译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登特-杨译本《水浒传》和沙译本《水浒传》典故的英译翻译方法及其选词。目的论强调一切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译者基于预期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及用词来实现翻译目的。研究发现,对典故的英译翻译方法以及典故的英译选词要以实现译者的预期翻译目的为准,由于登特-杨父子的预期翻译目的是为了愉悦读者,沙博理的预期翻译目的是为了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以在目的论原理的指导下,译者针对各类典故采取灵活翻译方法处理。登特-杨父子主要采取直译、意译和音译的翻译方法,而沙博理主要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加注和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就典故英译的选词——虚指数词、同义词和文化负载词——而言,登特-杨父子的选词生动形象,侧重愉悦读者,而沙伯理的选词侧重写实。就目的论而言,两译者都实现了各自预期的翻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