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合成MgAlB4晶须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力学性能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y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铝基复合材料(AMC)具有比强度和比模量高、热稳定性好、导热性优良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制造、精密仪器等领域。晶须增强AMC兼具高强度和良好的加工性,显示出独特的应用前景。目前制备晶须增强AMC的方法主要是外加法,该方法存在晶须难分散、界面结合差、易发生界面反应、晶须结构易破坏等问题。而在基体中原位合成晶须不仅能够避免这些问题,而且可以通过结构设计实现在提升强度的同时保持足够韧性。因此开发适用于铝基体的原位制备体系,实现晶须在铝基体中原位生长,对获得高性能的晶须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铝粉、镁粉和硼粉/硼酸为原料,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实现了铝基体中硼化物晶须的原位生长,制备了MgAlB4晶须增强AMC和MgAl2O4颗粒与MgAlB4纳米棒复合增强AMC。通过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MgAlB4晶体结构、晶须生长机制、本征性质、取向关系与界面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强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成分分析、结构精修、结构表征等对晶须的晶体学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硼化物晶须为沿[0001]晶向伸长并以层状方式生长的六方晶系MgAlB4单晶。镁元素比例和合成温度是控制晶须形成的关键因素,镁元素的添加导致硼化物获得沿[0001]晶向的生长优势,而温度则为固态反应提供了必要条件。微量铁元素在{101(?)0}表面的偏聚导致粗大晶须中出现大量平行于{101(?)0}晶面族的面缺陷。降低烧结温度或提高镁元素含量可抑制面缺陷的形成。通过DFT计算对比研究了MgAlB4与MgB2和AlB2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都具有金属导电性,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稳定存在。硼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硼原子层与金属原子层通过金属键结合。B-B键的强度顺序为Al B2>MgAlB4>MgB2,MgAlB4中Al-B键的强度大于AlB2,MgB键的强度小于MgB2。除了[0001]晶向的拉伸强度外,MgAlB4的力学性能略低于AlB2。MgAlB4晶须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计算值分别为25.5 GPa和380 GPa,是理想的AMC增强体。通过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组织结构分析、断口分析、取向关系与界面结构表征等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向关系多样性及对应的界面结构、强化与断裂机制。结果表明:晶须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细化晶粒,同时保留更多小角度晶界。MgAlB4晶须依附于铝基体的密排面或近密排面形核并生长,即使晶面的错配度很大,形核与生长依然可以进行,这导致取向关系多样性。已知取向关系下MgAlB4晶须与铝基体通过共格或半共格界面结合。强界面结合导致晶须先于基体断裂。复合材料强度的提高是细晶强化、Orowan强化和荷载传递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荷载传递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以硼酸为硼源和氧源通过球磨-热压-热挤压工艺制备了MgAl2O4颗粒和MgAlB4纳米棒复合增强AMC。通过微观结构表征、DFT计算和力学性能测试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热挤压处理可以获得颗粒与晶须在晶内和晶界分布的结构,同时获得细小晶粒。增强体与基体通过形成共格界面或重合位置点阵界面,实现化学键结合。与纯铝相比,含20 wt.%增强体的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528 MPa,比强度达到1.87×105 Nm/kg,分别提高了303%和286%,同时保持6.1%的延伸率。本研究实现了铝基体中硼化物晶须的原位生长,解决了晶须增强AMC中存在的增强体难分散、界面结合差等问题,初步建立了以原位合成MgAlB4晶须为基础的新型AMC体系,为高性能AMC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Sanicro 25新型奥氏体耐热钢在700℃/35 MPa超超临界机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焊接是保证其连接的关键性技术。本文以循环应力为纽带,结合显微组织分析和循环变形行为,围绕位错和沉淀相的交互作用,系统研究了Sanicro 25钢及其焊接接头循环硬化的显微机理并建立了循环硬化模型,揭示了循环损伤的显微机理,建立了基于显微组织的疲劳寿命解析模型,为疲劳工况下材料设计,疲劳失效机理分析和疲劳寿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油气开采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开发适用于深海服役环境的管材成为海洋石油能源利用的当务之急。海底管线的服役环境较陆地更加复杂多变,因而对海洋用低合金高强度管线钢的要求更加苛刻,要求其具有优秀的综合力学性能、抗腐蚀能力及焊接性能。本文针对低合金高强度管线钢连续冷却及热轧后复相组织形成规律、复相组织调控机制及力学性能优化、硫化物应力腐蚀断裂过程及其环境因素影响等方面开展了
摩擦塞补焊是一种新型固相补焊技术,在运载火箭推进剂贮箱的焊接制造中具有重要应用。本文针对运载火箭推进剂贮箱结构用材2219-T87铝合金,通过焊接工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摩擦塞补焊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大量摩擦塞补焊工艺试验,获得了2219-T87铝合金母材及不同焊缝的优化焊接工艺,得到了无缺陷接头。结果表明:通过在背部增设带有导孔的垫板和调节焊接工艺参数,
“磁性颗粒/结构陶瓷”是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中的一员,在电磁屏蔽、吸波隐身、集成电路以及应力断裂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选取力学性能优异的3Y-TZP陶瓷为基体,分别复合锶掺杂钡铁氧体和镍钴合金两种磁性颗粒,制备了“20%wt锶掺杂钡铁氧体/80%wt 3Y-TZP”和“10%wt镍钴合金/90%wt 3Y-TZP”两种复合材料,结合它们的力、磁性能对分形特征、电性能频谱与制备工艺的关联进
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是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Ti3C2Tx。高导电性能、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良好的光热效应使其在很多领域都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能源存储和转化、生物医药等领域,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因此,本论文合成了几种Ti3C2Tx MXene基复合物,并探索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电催化析氧和生物抗菌方面的应用。(1)Si
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Woven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WCMC)不仅继承了陶瓷材料高比刚度、耐高温、耐腐蚀、低密度的优势,并且因为编织纤维的增强,使其具有了高比强度、高韧性、耐磨损的卓越性能。因此,这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先进技术领域。由于WCMC是一类新型材料,对其进行机械加工,并将其合理、可靠地应用于实际工程场景,都面临着不同于传统材料的困难与挑战。为了实现WCM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种高强度、高塑性和有优秀的抗腐蚀性能的不锈钢,然而,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发生氮逸出,形成氮气孔和氮化物等缺陷,降低高氮不锈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严重限制高氮不锈钢的广泛使用。为了提高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采用绞股焊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对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进行焊接。本文围绕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性和绞股焊丝GMAW进行研究,为工业应用提供了
石墨烯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因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等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铝基复合材料。然而,石墨烯和基体之间的界面问题、石墨烯在铝基体中的分散问题、以及石墨烯的制备问题影响着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及应用。现有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理论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存在强韧倒置的关系,因此,寻求新的制备技术以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是发展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关键。本论
稳定性问题是力学领域中的经典问题。失稳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科学、工程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中。与平面结构相比,某些材料的管状结构由于曲率的影响,往往具有不同的失稳特性。为探索曲率对结构失稳现象的影响,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分别研究了软材料和剪纸超材料的管状结构在不同载荷及边界条件下失稳类型的差异以及失稳后结构形貌的演化规律,并将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利用其各自的变形特性,设计了可充气剪纸结
钛合金由于优异的材料性能,广泛应用于飞机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但作为典型难切割材料,钛合金高强、高韧的特点使传统加工技术面临严峻挑战。射流电解加工,是利用金属阳极在电解液射流中定域溶解的原理,借助喷嘴阴极运动制造任意复杂结构的一种新型电解加工技术,其兼具电解加工和数控加工的优点,是一项极具潜力的钛合金零部件精密加工技术。本文以TB6钛合金为研究对象,针对TB6钛合金射流电解加工机理和关键工艺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