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强韧化机制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因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热学等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铝基复合材料。然而,石墨烯和基体之间的界面问题、石墨烯在铝基体中的分散问题、以及石墨烯的制备问题影响着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及应用。现有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理论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存在强韧倒置的关系,因此,寻求新的制备技术以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是发展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关键。本论文首先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和化学沉积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大量合成了负载金属颗粒的石墨烯纳米片(MPGNPs),在此基础上利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石墨烯纳米片(GNPs)增强的铝基和铝铜合金基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制备工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及断裂机理,为制备高性能的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现途径。采用喷雾干燥和化学沉积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负载镍纳米颗粒的石墨烯纳米片(Ni-GNPs)和负载铜纳米颗粒的石墨烯纳米片(Cu-GNPs),利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Ni-GNPs/Al和Cu-GNPs/Al两种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GNPs表面负载的金属种类对复合材料界面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NPs表面负载的金属颗粒能改善GNPs的分散性,并抑制或延缓GNPs和铝基体之间的界面反应;GNPs表面负载的Ni元素在GNPs和基体界面处形成了Al3Ni颗粒/层,提高了GNPs和铝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及塞积位错的能力,进而促使Ni-GNPs/Al复合材料展现出良好的塑性;GNPs表面负载的Cu元素则扩散到GNPs和铝的界面附近形成铝铜固溶体,这对GNPs-Al界面结合影响较小,但由于Cu元素的固溶强化,Cu-GNPs/Al复合材料表现出更高的强度。采用新的球磨策略-分段球磨法制备了Cu-GNPs/Al复合粉末,随后利用冷压-烧结-热挤压工艺制备了Cu-GNPs/Al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球磨转速和球磨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球磨初期,Cu-GNPs主要分布于铝粉表面,因此Cu-GNPs的分散性和球磨后铝粉的表面积成正相关,高转速球磨能提高铝粉的表面积从而有利于Cu-GNPs在基体中的分散;低温球磨能加速球磨进程,使复合粉末发生冷焊,进而促进Cu-GNPs在基体中的分散;分段球磨法能将Cu-GNPs在铝基体中的最大分散量提高到3.5 wt.%,此时Cu-GNPs/Al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达418 MPa,抗拉强度达480 MPa,延伸率为9.4%,分别是纯铝的250%、240%和48%。系统研究了Cu-GNPs的加入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结果表明:Cu-GNPs能加速球磨进程,促进粉末的冷焊,细化粉末尺寸和晶粒尺寸;Cu-GNPs可促进基体的再结晶,弱化热挤压形成的丝织构;Cu-GNPs能钉扎晶界迁移和转动,同时也能阻碍位错运动,有效塞积位错;Cu-GNPs/Al复合材料的主要增强机制包括由GNPs和铝基体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引发的热错配强化、由GNPs对位错阻碍引发的Orowan强化和由GNPs承载引发的载荷传递强化,细晶强化和固溶强化也发挥着一定作用;由于GNPs和铝基体的界面对位错的塞积引发的复合材料应变硬化能力的提高是复合材料韧化的主要机制。利用分段球磨工艺制备了GNPs/Al-Cu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的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u-GNPs对Al-Cu合金的影响和其对纯铝的影响相似;GNPs的加入会加速Al-Cu合金的时效析出,使GNPs/Al-Cu复合材料的峰时效提前;析出相的强化机制和GNPs的强化机制存在相互影响,致使GNPs/Al-Cu复合材料时效后的强度提升不明显;经工艺优化后,固溶态的GNPs含量为2.1 wt.%的GNPs/Al-Cu复合材料有着最佳的综合性能:屈服强度为482 MPa,抗拉强度为615 MPa,延伸率约为9%,分别为固溶态Al-Cu合金的180%、143%和54%。
其他文献
荧光共轭分子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生物传感等方面。从分子层次上设计和调控荧光共轭分子的结构,有利于改善材料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质、晶体结构等,为新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围绕含芘和硼氮稠环基元的新型荧光共轭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开展如下工作: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芘为核的两亲性树枝状分子,系统地研究了它们代数依赖性的自组装行为和DNA凝聚行为。由
CAP1400型压水堆(PWR)核电机组是在消化、吸收、全面掌握我国引进的第三代先进核电AP1000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功率更大的非能动大型先进PWR核电机组。离心铸造的长尺寸的CF8A奥氏体不锈钢被用作CAP1400核电机组一回路主管道的建造材料。为了优化性能并允许在恶劣的使用条件下运行,本文系统研究了CF8A奥氏体不锈钢及Inconel52M/CF8A奥氏体不锈钢异
铣削加工是制造业生产中常用的加工方式,装备制造和加工工艺是影响加工质量和加工精度的关键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并/混联机床以其可重构性、高柔性、高效率等特点被应用在铣削加工中。然而加工过程中的自激颤振仍然是制约加工效率和工件质量的关键因素,受加工参数及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因此考虑混联机床的加工位姿、刀具类型及工件类型对铣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建立准确高效的稳定性预测方法,研究铣削颤振被动控制的策略具有
Sanicro 25新型奥氏体耐热钢在700℃/35 MPa超超临界机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焊接是保证其连接的关键性技术。本文以循环应力为纽带,结合显微组织分析和循环变形行为,围绕位错和沉淀相的交互作用,系统研究了Sanicro 25钢及其焊接接头循环硬化的显微机理并建立了循环硬化模型,揭示了循环损伤的显微机理,建立了基于显微组织的疲劳寿命解析模型,为疲劳工况下材料设计,疲劳失效机理分析和疲劳寿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油气开采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开发适用于深海服役环境的管材成为海洋石油能源利用的当务之急。海底管线的服役环境较陆地更加复杂多变,因而对海洋用低合金高强度管线钢的要求更加苛刻,要求其具有优秀的综合力学性能、抗腐蚀能力及焊接性能。本文针对低合金高强度管线钢连续冷却及热轧后复相组织形成规律、复相组织调控机制及力学性能优化、硫化物应力腐蚀断裂过程及其环境因素影响等方面开展了
摩擦塞补焊是一种新型固相补焊技术,在运载火箭推进剂贮箱的焊接制造中具有重要应用。本文针对运载火箭推进剂贮箱结构用材2219-T87铝合金,通过焊接工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摩擦塞补焊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大量摩擦塞补焊工艺试验,获得了2219-T87铝合金母材及不同焊缝的优化焊接工艺,得到了无缺陷接头。结果表明:通过在背部增设带有导孔的垫板和调节焊接工艺参数,
“磁性颗粒/结构陶瓷”是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中的一员,在电磁屏蔽、吸波隐身、集成电路以及应力断裂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选取力学性能优异的3Y-TZP陶瓷为基体,分别复合锶掺杂钡铁氧体和镍钴合金两种磁性颗粒,制备了“20%wt锶掺杂钡铁氧体/80%wt 3Y-TZP”和“10%wt镍钴合金/90%wt 3Y-TZP”两种复合材料,结合它们的力、磁性能对分形特征、电性能频谱与制备工艺的关联进
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MXene)是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Ti3C2Tx。高导电性能、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良好的光热效应使其在很多领域都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能源存储和转化、生物医药等领域,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因此,本论文合成了几种Ti3C2Tx MXene基复合物,并探索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电催化析氧和生物抗菌方面的应用。(1)Si
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Woven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WCMC)不仅继承了陶瓷材料高比刚度、耐高温、耐腐蚀、低密度的优势,并且因为编织纤维的增强,使其具有了高比强度、高韧性、耐磨损的卓越性能。因此,这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先进技术领域。由于WCMC是一类新型材料,对其进行机械加工,并将其合理、可靠地应用于实际工程场景,都面临着不同于传统材料的困难与挑战。为了实现WCM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是一种高强度、高塑性和有优秀的抗腐蚀性能的不锈钢,然而,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发生氮逸出,形成氮气孔和氮化物等缺陷,降低高氮不锈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严重限制高氮不锈钢的广泛使用。为了提高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采用绞股焊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对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进行焊接。本文围绕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性和绞股焊丝GMAW进行研究,为工业应用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