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据卫生部统计,2006年时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3%。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也成倍增加,80%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因并发的血管病变而导致死亡。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的四大血管并发症之一,8%的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即已存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特点为:下肢动脉广泛性弥漫性狭窄或闭塞,多累及膝以下动脉,并多为双下肢对称发病,晚期病变截肢率高达38%。准确地了解糖尿病下肢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程度,并进行适当的治疗对于病情的发展及转归至关重要。迄今,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检查方法有多种,如造影检查、血管超声检查、ABI值测定等。血管造影检查(DSA)可精确了解下肢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和范围。血管超声检查以及ABI值的测定较为粗略,但因其无创伤且费用较低,临床上也常为反映下肢血管状态的重要指标。目前,对于下肢血管病变无创检查的横向比较研究较少。对于下肢血管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由于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大血管重建的治疗中[2],但对糖尿病膝以下小血管病变进行单纯球囊扩张术始终看法不一,并且其远期疗效研究较少。目的(1)将ABI值、足背皮温、疼痛程度以及足背动脉血流速度的检查结果分别与血管造影成像结果进行对比,评价四种无创检查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2)观察并评价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血管造影成像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3)观察糖尿病膝以下动脉病变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半年内的疗效,初步分析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的意义。方法(1)对38例疑为下肢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52条患肢)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及足背动脉血流速度的超声检查、ABI指数与足背皮温检查、疼痛程度分级。DSA检查范围自股动脉至膝以下动脉,ABI值取足背动脉搏动处测量,之后将各自检查所得患肢分级情况与DSA检查的分级结果相比较,以评价各项无创检查的特异度和敏感度。(2)对上述38例患者中33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47条患肢进行更详细的DSA检查,观察股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的病变特点以及狭窄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对上述38例患者中31例糖尿病膝以下动脉病变患者的38条患肢进行下肢血管球囊扩张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下肢疼痛程度、足背皮温、踝臂指数(ABI)及血管超声的变化。结果(1)将各无创检查按有无病变分级,并与DSA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仅有疼痛程度分级与DSA检查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患肢疼痛分级的符合率30.77%,敏感度95%,特异度0%;足背皮温的符合率40.38%,敏感度65%,特异度58.3%;踝/肱指数(ABI)的符合率为44.23%,敏感度85 %,特异度58.33%;下肢彩色超声检查的足背血流速度准确度61.54%,敏感度92.5%,特异度66.7%。(2)47条患肢的下肢血管病变广泛,胫前、胫后动脉狭窄程度最高,其次为腓动脉和股浅动脉,腘动脉和股动脉的狭窄程度较低;对14位患者进行双下肢动脉造影,双侧狭窄程度一致的同名动脉段共35对占42%;膝以下重度狭窄动脉的患肢数目与膝以上重度狭窄动脉的患肢数目在总体分布位置上有统计学差异,膝以下重度狭窄动脉多(P<0.05),且呈多支性分布。(3)38条患肢成功完成PTA治疗,其中膝以下多支动脉病变患肢占63.16%,动脉病变以重度为主;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4.21%,89.47%,75.67%,ABI、足背皮温较术前增加,下肢血管超声示局部血管内径无明显差异,股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术后6个月的上述指标较术后1周和1个月有所回落;半年肢体存活率为100%。结论(1)各项无创检查对于诊断下肢血管病变均起到重要作用。ABI值与足背动脉彩超检查,可基本确定病变严重程度,两者结合可减低误诊率,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患肢足背皮温测定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准确度较低,仅作为诊断下肢病变的参考。疼痛程度与下肢血管狭窄程度不相符合。(2)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特点为广泛性、多支性、对称性,膝以下动脉最易累及且病变严重。(3)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对糖尿病膝以下动脉病变患肢有良好疗效,下肢动脉血供、ABI、足背皮温、间歇跛行以及静息痛均有所好转,半年病残率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