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遭际于两宋之世。”(1)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史上,两宋音乐上承具范兼镕、灿烂辉煌的隋唐燕乐时代,下启去陈趋新、多态繁荣的元、明、清俗乐时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由“中古伎乐”到“近世俗乐”的重要转折点。宋代音乐转型,以杂剧为代表的戏剧艺术渐趋成熟为明显特征之一。宋杂剧伎艺各异,包罗万象,既包括承唐参军戏而来的宫廷内府所演箴讽朝政的风趣、滑稽的警世短剧,也包罗小说歌舞杂戏,自流行以来,便成为宫廷燕乐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伎艺,可谓是中国古代戏曲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开端,也是连接前后两个戏曲时代的桥梁,在中国戏曲史上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承唐五代参军戏发展而来的宋代杂剧为研究对象,以宫廷燕乐盏制度为背景,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的宫廷宴乐杂剧进行对比,纵向上全面考察杂剧的继承与发展的情况。本文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宋杂剧的基本形态,包括杂剧的起源、流传、发展的过程;其次以“九盏燕乐”与“四十三盏燕乐”为例,分析北宋、南宋两个时期的宫廷宴礼制度,为后文的深入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两宋时期宫廷宴乐杂剧在曲宴、内宴、外使御宴三大宴乐中的呈现以及承应宴乐杂剧表演的宫廷音乐机构,加深对杂剧在宫廷中生存背景的认识。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笔者分别从表演内容、杂剧结构的变化、脚色设置、伴奏乐队以及乐器的使用情况几个方面,将北宋、南宋不同时期的宫廷宴乐杂剧作对比,考察杂剧在两宋的发展。自北宋至南宋,杂剧表演内容指向更加明确,在宫廷宴乐活动中地位逐渐突出;结构上完成了由“一场两段”到“一场三段”的转变;脚色数额增加,脚色分工细化,以及随着发展需要,伴奏乐队使用乐器的变化……种种变化体现了杂剧在两宋期间的发展轨迹。论证过程中,笔者以史籍为参照,以宋人笔记为音乐活动史实来源,以音乐考古材料为重要证据,力图使研究结论更具系统性、指向性和说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