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燃烧和灭火”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巴渝学校为例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f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学科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实现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就包括了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具体的科学概念时会形成一些与科学概念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学者们通过研究将学生们的这种对概念的不同认知称为“迷思概念”,这种概念的形成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通过翻阅文献,发现国内对于迷思概念的研究数量不多,特别是针对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迷思概念的产生也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中学化学教学的发展。在化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研究学者对迷思概念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本次研究在对国内外研究迷思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搜集相关的参考文献,以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在“燃烧和灭火”相关知识可能存在的迷思概念的分析,从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三个维度编制“初中生关于燃烧和灭火迷思概念”调查问卷,选取重庆市巴渝学校4个班150位初三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和学习化学之后分别进行调查问卷,并针对问卷出现的问题进行访谈,对学生“燃烧和灭火”相关知识的迷思概念展开探查。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学生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概念的后,出现迷思概念的比例明显降低,但是结果也表明即使在学习过相关概念后,学生始终未能完全摆脱迷思概念的存在,并且对于概念的现象和本质关系容易产生迷思,并且与生活经验越密切的概念存在的迷思情况越严重。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原因主要有:生活经验的影响;认知水平的不足;对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化学知识的学习螺旋上升等。通过对初三一线老师的访谈总结出有经验的教师会了解学生出现迷思概念的方向,新老师对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把握不太准确。在转化迷思概念时,教师会在学习新概念后及时设计专项练习、进行考评和讲解,但由于初三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在课堂上只会纠正学生较浅的迷思概念。根据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原因,最终提出解决迷思概念的相应对策:教师教学方面(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认知冲突;(2)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获得新的认识;(3)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学生学习方面:(1)增强自我解释能力;(2)规范学习行为。
其他文献
把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目标的STEM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自提出以来逐步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对STEM教育的认识和关注也提升了很多。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我国中学化学课程与STEM教育的结合还不够紧凑,特别是在课堂实践和课堂研究方面,缺乏相
高考不仅是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2014年我国开始了新时期教育考试制度改革,至今已有14省份进入高考改革试点。物理科是高考中的重要组成科目,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试题质量的高低既关乎到能否真实考查到学生能力水平和科学素养,从而实现人才选拔,又引导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对高考中创新型实验题的命制研究就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定量性和精密性强化了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应该确保课堂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还有一些需要优化的地方,比如模式僵化、设计呆板、知识点和实验仪器不匹配以及部分实验现象不明显。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字化实验正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逐渐投入到高中物理教学,用以提高高中物理实
在2017年正式发布的高中物理新课标中,对教材的编写建议提出了要融入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相关内容的要求。我国的课程改革中,培养“核心素养”是重要目标,新的高中物理课标也提出了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其重要的教学途径是STSE教育。“STSE”中第一个“S”表示科学(Science),“T”表示技术(Technology),第二个“S”表示社会(Society),“E”表示环境(Environme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ESW)治疗骨搬移术后对接端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搬移术后对接端不愈合患者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3~65岁,平均(40.06±12.28)岁;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伤5例,压砸伤1例;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性骨折4例;骨缺损长度为5~10 cm,平均缺
本文主要基于元认知理论,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教学法,主要对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单元进行系统的教学内容分析和物理元认知的教学过程设计。本文的研究背景是:第一,由于目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1],而这本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行计划、调节、监控与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第二,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把提升国民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而物理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
目的 检测幽门螺杆菌(Hp)对5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的胃黏膜标本165例,经13C呼气试验确诊Hp阳性,分离培养Hp。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及利福平的耐药性。提取Hp基因组DNA,PCR扩增23S rRNA基因,将PCR产物测序分析突变特征。结果 Hp药敏结果显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AI+教育”等新概念的提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物理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日渐凸显,如教学模式单一,实验教学内容不够形象具体,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等。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现代技术来辅助教学,如几何画板、仿真实验室、Unity3D等,但几何画板需要教师自己组建模型,比较费时;仿真实验和Unity3D是物理教学中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对于实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教师的化学学科理解不同,则实施的化学课堂有差别,最终影响到学生化学素养的养成情况。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确定国内外的有关于“学科理解”和“化学学科理解”的相关研究,并梳理研究现状,再进一步对主要概念“学科理解”、“化学学科理解”、“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进
对新冠疫情(COVID-19)背景下长江中游武汉段的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共26个采样点进行水体样品采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杆串联质谱(UPLC-MS/MS)对样品中的药品与个人护理品(PPCPs)的31种物质进行检测,分析了PPCPs的污染特征和生态与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26个采样点中,共检出23种PPCPs,其中有5种物质在所有点位均有检出,ΣPPCPs浓度范围介于102.4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