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卫生服务因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是由各级政府负责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是公共财政给予支持的项目之一。体制转型前,尽管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能力薄弱,政府的卫生投入有限,但依托集体经济的支持和国家卫生战略方针的正确指导,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体制转型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陷入困境。城乡间、地区间卫生资源分布呈现较大的非均衡性,农村公共卫生状况日益恶化,老百姓反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卫生事业在体制转型中出现困境,虽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变迁及政府间农村卫生服务财政投入责任的演变,对其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伴随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农村卫生服务财政投入责任逐步向低端政府下移,最终形成卫生服务财政投入责任的地方化、属地化。当前农村卫生服务财政投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对自身职能转变与定位认识不清,依托市场力量解决部分社会事业供给。财政支出结构上,直接投资于具有竞争性质的经济建设领域的比重依然过高,而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比重缓慢上涨,所占比重较小。卫生服务获得来自政府预算补助的数额日益减少,农村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总量不足。(2)在财政包干体制和分税制财政下,政府对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责任一直由地方政府承担,而且各级政府只负责本级卫生机构的投入,在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各地人均卫生投入数额差距较大;而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财政投入的城市倾向,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城乡间卫生投入差距日益明显,农村卫生服务财政投入结构失衡。(3)由于政府对卫生服务产品属性认识模糊,对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与医疗服务机构均采取差额财政投入方式,使得公共卫生防疫部门经费不足,造成防疫部门争利创收、缺乏防疫动力。导致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效率低下,农村地区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呈现上升势头,妇幼保健总体水平较低且城乡间差距明显,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迅速上涨。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合理界定好政府与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高端政府与低端政府间医疗卫生服务财政投入责任;调整农村卫生服务财政投入结构;创新农村卫生服务财政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