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与意义:通过检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BS)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的患者在服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前、后结肠粘膜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勾皮素(ET)含量,观察加味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结肠粘膜CGRP、ET的影响,探求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D-IBS的可能现代医学机制,为临床判断D-IBS病情轻重、预后及探讨新的治疗途径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选择符合肝郁脾虚型D-IBS诊断标准的病例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排序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设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治疗组治疗前、后均根据症状分级量化标准进行评分;2、选择健康体检者均无IBS样症状及其他器质性疾病者3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3、治疗组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通过结肠镜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粘膜运用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GRP、 ET含量的变化。结果:1、中药治疗组治疗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总有效率达96.7%;西药治疗组治疗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总有效率达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药治疗组中情志抑郁症状积分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西药治疗组中情志抑郁症状积分外,余两治疗组治疗后各主要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少腹拘急、烦躁易怒和症状总积分,中药治疗组低于西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治疗前结肠粘膜CGRP和ET的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结肠粘膜CGRP和ET的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治疗组治疗前结肠粘膜CGRP和ET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肠粘膜CGRP和ET的含量,中药治疗组较西药治疗组变化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7、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症状总积分与CGRP和ET的含量呈正相关性。结论:1、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结肠粘膜CGRP和ET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2、降低结肠粘膜CGRP和ET的含量可能是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D-IBS的作用机制之一;3、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结肠粘膜CGRP和ET的含量可作为反映病情轻重的一个参考指标;4、加味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有良好疗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在临床疗效和降低结肠粘膜CGRP和ET的含量方面均优于匹维溴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