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松动,民间信仰开始复兴,与之相伴随的便是大量乡村庙宇的重建,靖州飞山庙的重建便是其中一例。靖州飞山庙主祀神灵为杨再思,杨再思是唐末五代时诚徽州十峒首领,也是湘黔桂界邻区域部分杨氏人群的祖先。靖州飞山庙最初建在飞山头宝鼎上,后经多次变迁移至飞山脚下,即现今飞山庙的位置。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飞山庙因政治因素遭到破坏,直至八十年代国家宗教政策放松,民间信仰迎来复兴,靖州飞山庙也得以在此大背景下重建。本文结合文献及口述资料对靖州飞山庙的重建及存续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分析靖州飞山庙重建的原因及意义。本文意在通过这样一个微观个案的探析,管窥民间信仰复兴的复杂原因。本文在分析飞山庙重建时主要运用了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在对重建过程、庙宇物质空间的生产以及空间中的关系进行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飞山庙在当代的语境下重建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信仰需求的存在、信仰惯习的传承是民间信仰复兴的内在机制,也是庙宇得以重建的内在动力因素。除内在动力因素作用之外,飞山庙的重建与存续还受到国家权力、民间信仰生存策略及地方宗族力量、族群认同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新的时代语境下信仰空间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这其中既有民间信仰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如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促进社会的整合、推动人际网络的扩展、实现群体的认同等;同时作为社区公共空间的庙宇也成为了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经济、沟通地域联系的媒介;再者,在时代语境下复兴的民间信仰于国家权力的作用下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了一种被国家所接纳的公共文化,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成为社会公共文化的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影响,加深了当地民众的地域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