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引起的气候变化也让各国的专家学者开始思考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随着气候变化谈判的深入进行,国际社会就节能减排问题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提出各国都应该对环境保护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全球金融危机给了很多发达的经济体沉重的打击,虽然在各国政府的强力干预下,经济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但是经济复苏的步伐却缓慢而艰难。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WTO这一自由化贸易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贸易壁垒已经很难起到贸易保护的作用,因此,很多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本国的贸易利益,纷纷利用其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设置新型的贸易壁垒以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在环保主义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碳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对广大的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自从碳壁垒提出以后,也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热烈讨论,碳壁垒的合法性受到了广泛地质疑。碳壁垒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独特的社会根源和法律根源,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碳壁垒主要表现为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严苛的低碳标准如碳关税、碳标识等形式对进入其本国市场的产品加以限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WTO的相关规则体系下虽然对出于环保目的的国内措施给与了一定的合法空间,但此种措施的实施也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因此,碳壁垒的合法性在国际法规则体系下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中国的出口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就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不仅贸易总量有了显著的增长,出口的产品也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变。出口的商品结构以化学制品、机械设备以及矿冶制品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为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鉴于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形势下,碳壁垒措施的设置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碳壁垒措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有长期和短期之分,短期将削弱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长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因此,根据碳壁垒的形成和影响机制以及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国应该在面对碳壁垒的时应该冷静对待,沉着思考,从提高自身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寻求有效的碳壁垒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