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产养殖业中,贝类卵子的获得主要通过人为促熟使其自然排放而获得,由于促熟过程的耗时相对较长,且排放时机不易控制,因而使得这种方法获得的卵细胞成熟度和采集量不易控制。对于从外观上难以辨别雌雄的贝类如: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雌雄同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给无论是在实验室工作中还是育种工作中,想要单独收集未受精的卵细胞进行家系建立和杂交实验等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本文以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使用氨海水和5-羟色胺对其解剖卵进行体外处理,使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和发育。探索了氨海水和5-羟色胺对菲律宾蛤仔解刨卵促熟的条件,对其体外促熟过程进行了观察,对受精卵进行了培育。旨在为贝类以及菲律宾蛤仔的遗传育种,多倍体诱导等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以成熟的菲律宾蛤仔解剖卵为原材料,在不同浓度的氨海水和5羟色胺溶液浸泡情况下,采取二者单独或联合处理蛤仔解剖卵不同时间,研究其体外促熟作用。统计了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率及其体外受精率,以获得最优的体外促熟方法。结果表明联合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氨海水处理浓度5.500E-003%,处理时间40min,5-羟色胺处理浓度1.75mmol/L,5-羟色胺处理时间40min,解剖卵受精率、受精卵化率分别为68.7806%和32.0906%;氨海水浸泡的最佳条件为:0.0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