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与文学人类学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剖析了叶舒宪在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上的探索,总结他在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他研究中的不足。 从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历程来看,他在文学人类学上的研究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学术“转向”: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和生态转向。三次“转向”不仅显示出他在文学人类学研究上的阶段性转变和历史走向,同时也反映出他学术观念上的三次重大变化,即从语言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到生态论的观念转变。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他从现代性话语建构到后现代文化寻根的学术发展历程。“历史主义”原则是其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它是叶舒宪在其文学人类学兴趣“转向”过程中对黑格尔、弗雷泽和弗莱等人的“历史主义”思想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根据“历史主义”原则,叶舒宪主张“世界眼光与中国学问”的结合,进行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在具体现象的探究上,他强调寻根探源式的历史分析。叶舒宪的学术历程显示出他在“双向会通”下主动去沟通并融会中西方文化的学术“涵化”情形。 叶舒宪在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上的探究是以“再阐释”弗莱原型批评为主线,融会各种理论方法对弗莱的原型批评进行改造或者扩展。叶舒宪意识到,一方面,弗莱的原型批评包含了从黑格尔到弗雷泽和荣格的全部文学人类学的精华——这是他倚重原型批评视角、方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弗莱原型批评理论带有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这是他强调消解欧洲中心论、批评自我中心主义,主张本土话语与外来话语对译,实践跨文化与跨学科比较研究的重要原因。叶舒宪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探究是以历史主义和整体论为原则的。根据这两个原则,他强调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互补。另外,他还强调中西方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对接与综摄,提出了融会新知的“三重证据法”和汉字-原型研究法。 在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方面,叶舒宪提出从思维、身体、生态三个角度去透视文学或文化现象的重要思想。叶舒宪提出思维、身体、生态作为观察和理解文学的批评视角,对于重新阐释文学和人类学的本原性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常常在有意或无意间触及文学或文化的本原性问题,这是叶舒宪能深入到文学或文化内部的主要原因,从而使他自如地解释很多重大的文学或文化现象。此外,他对“生与死”、“性与死”、“爱与死”主题的探究也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了“性爱”主题的源流,这对于重新理解生死、性爱等文学永恒主题极具启示意义。随着他对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的借鉴,他在性别象征文化上的探究又发展为对“性别诗学”的思考。从叶舒宪的批评实践来看,批判自我中心主义、整合人类文学经验是其批评的主要目标。 在看到叶舒宪在文学人类学研究上所取得的重要拓展和贡献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他在文学人类学理论探究上的不足、方法论思考上的疏漏、批评实践上的欠缺等问题。但瑕不掩瑜。他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他在文学人类学上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不仅对于建构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及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从事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具有深刻的启迪。这是我们不应忽视和低估的。
其他文献
对于汉魏文学变迁的成因与表现,许多人进行过研究。本文从汉魏时期士人对“德”、“才”态度的变化角度来论述汉魏文学变迁的成因与表现,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士人如何随着儒学地位
河汾诸老是金元之际主要活动在今天山西南部的一个作家群,他们经历了朝代鼎革的社会大动荡,亲身体验了惨痛的现实。入元后,或隐或仕,心态更为复杂。他们的文学创作比较典型地反映
关于五四新文学的缘起问题,文学史似乎不外乎有两种定论:一是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再现考察其演变;一是从文学本身的表现中寻求文学本质或规律。事实上,近代中国文学自觉或不
对于东汉人物品评风气的研究,学者多将目光集中在后期,而对于这种风气在前期的发展,并没有深入的分析。本文拟就东汉前期人物品评的发展概况,做一个梳理,以期对此问题有一个较为全
很多人不吃早餐,也有人匆匆喝一杯牛奶了事,还有人怕营养不够,大清早就开始煎炒烹炸,那么究竟早餐应该怎样吃呢?    【引子】宋美龄女士的健康长寿是众所周知的。首发台湾的大陆游客,在圆山饭店吃了一顿经典的“蒋夫人早餐”之后,赞不绝口。一位广州游客说:“宋美龄真的不简单,早在几十年前就懂得现在高纤维少油腻的养生方法,难怪活得长寿、健康。”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早餐?真的那么神奇而令人长寿吗?    “宋
语言接触的结果和表现之一是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表现为不同语言变体的混合。 本文则是用语码转换为参照系统,试论述在现代汉语中新近出现的一种语言变体混合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