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黑斑病(CercosporapersonataBerk.etCurt)是花生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通常可造成花生减产10~20%,严重时达30%以上。该病在我国常年发生,但由于国内外缺少对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基础研究,控制方法不得力,致使发病有逐年加重趋势。本论文采用不同环境条件影响测定分析、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等方法技术对花生黑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毒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花生黑斑病菌在10~35℃均可生长,以28℃为最适;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在Landers、花生叶煎汁和V8培养基上长势较好,菌落直径较大,其次为PSA、PDA,在燕麦培养基上长势最差;碳素营养以蔗糖和葡萄糖为最好,在淀粉和缺碳培养基上能较快的形成直径较大的菌落,但菌落较薄,菌落干重远低于供试的其他碳源;菌丝在有机氮源(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长势显著好于在无机氮源(硝酸钠、硫酸铵、缺氮)培养基的生长;菌丝在pH值2~12范围内均可以生长,最适为pH=6;致死温度是60℃,30min。
病菌分生孢子在15~35℃之间均可萌发,最适温度为25℃;病菌只有在水滴中孢子才有较高的萌发率;孢子在pH3~10范围内均可以萌发,最适pH值为6;光/暗交替培养,最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萌发对营养物质没有特殊要求;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10min。
花生黑斑病菌经体外培养可产生致病毒素,病原菌毒素提取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毒素极性大,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硫酸铵分级沉淀法适合提取花生黑斑病菌毒素,硫酸铵浓度80%时提取效果最好;该毒素为大分子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光/暗交替、静置培养有利于毒素的产生,培养20d时产毒量最大。
经凝胶柱层析分离的毒素,在280nm吸光值处,检测到两个洗脱峰,一个高峰值和一个低峰值。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高峰值处收集获得溶液物质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产生的病斑与粗提液中的相同,和病菌接种症状有相同之处,低峰值收集获得溶液物质则没有明显的生物活性。毒素稀释1、10、50倍都有致病性,稀释100倍时则不能引起明显症状。毒素致病性与浓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