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世界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是社会动荡和经济波动的重要根源,因此也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地域广,自然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因此我国反贫困的任务尤为艰巨。针对这样的一种基本国情,中国历届政府都十分关注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战略措施,并一直致力于解决好这一问题。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逐步明确并积极推进了开发式扶贫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止2007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30%降低到1.6%左右,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我国广大农村正在逐步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的降低与中央政府实施的反贫困战略是直接相关的。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扶贫事业依然面临着新的和长期的挑战,本世纪初中国农村扶贫的步伐开始放慢,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在一些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处于边缘性的区域和群体中,这都需要扶贫思路的战略性创新,、特别是扶贫模式的战略性创新。本论文正是围绕中国扶贫模式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本文力求站在更高、更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问题。从时间视角,对扶贫模式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研究,在方法上,采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本论文采用发展经济学、经济社会学、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并通过重点模式的全面的分析,把握其精华、归纳出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的战略思路,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战略决策作参考。从结构上讲本文一共分为引言以及五大部分。第二部分为贫困的相关概念介绍以及反贫困的基本理论概述。首先对于贫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贫困既是一个普通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探究贫困的本质属性及其深层原因,比较不同类型的反贫困模式,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还分析了世界反贫困主要理论,探索反贫困的发展趋势,揭示当前国际反贫困理论的主要作用,以及采取的解决农民贫困的措施。运用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分析中国村贫困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贫困特征,进而分析中国农村的贫困成因,并对区域贫困状态和程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规律。第二部分是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阐述,着重说明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斗争所经历的五个历史性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反贫困作为社会救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从1978年到2007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1.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也不过分。如果没有中国的进步,整个世界在减贫方面从总体上说是倒退了。”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从中国政府设立第一笔扶贫专项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起,经过20多年不断探索、调整、完善的反贫困斗争,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和充分利用国际力量的反贫困体系。与其他国家的反贫困相比,中国的农村反贫困体系有其明显特征:政府主导、反贫困的整体性和针对性。在我国的反贫困体系中,政府扶贫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对反贫困的资金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国际扶贫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援助,借鉴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在反贫困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在我国不断完善的反贫困体系中,以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自愿性移民扶贫、劳动力培训扶贫为主体的开发式扶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整村推进式扶贫,通过对当地农村经济整体规划和综合开发,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有序发展;农业产业化扶贫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扶贫效果;自愿性移民扶贫则是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贫困人口,采取异地整体搬迁的模式既可以改变贫困农户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又节约了扶贫成本。因此,对于自然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少、以及偏远山区的贫困人口,自愿性移民扶贫是一种理想的扶贫模式;劳动力培训扶贫是一种突出培养贫困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方式,它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由相关部门利用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并从组织、资金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扶持的扶贫模式。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开发式扶贫仍将是我国扶贫的主要方式。第四部分是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概括。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存权益、防止农村居民因各种原因导致其生活发生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7年在全国范围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以来,农村低保制度有了长足的进展,制度保障范围逐年扩大,保障标准稳步提升,基本做到“应保尽保”的目标要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城乡一体、标准有别、协调发展”的全民低保时代的到来。第五部分是对今后农村贫困地区开发式扶贫方式的创新进行论述,即通过开发式扶贫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互衔接的方式,对贫困地区的进行扶贫。在这部分通过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开发式扶贫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说明,指出对于有发展能力、适合开发的地区及农户进行开发式扶贫;对于不具备开发条件、开发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的贫困地区及贫困农户采取最低生活保障的方式,避免其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难以为继。通过开发式扶贫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对贫困地区及其农户进行扶贫也是本文的创新之所在。本论文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没有借鉴国外相关的扶贫模式,并就其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进行相关分析;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开发式扶贫相互衔接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其可行性也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关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与扶贫模式创新的相互关系等都有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笔者将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对于这些问题向相关专家学者学习,深化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