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三个倡导”理念有效地凝聚了社会共识,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然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价值观领域的多元化程度日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方面,开放的多元价值环境存在着诸如极端功利、消极懈怠、历史虚无、浮夸狡诈等不良价值取向,它们侵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力。另一方面,社会诉求多元化所带来的巨大文化张力让价值观领域的斗争和交锋不断加剧,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而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人才的重大使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不仅关乎到国家整体安全,还关乎着民族振兴的前提和命运。开展关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对于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以及在青年中进一步巩固价值观自信都有着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技术路线上,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基于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理论,明确了维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的功能和重要意义,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阐释,归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的内涵和要求。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在判断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所面临的直接挑战和潜在风险,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寻找成因。研究发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状况总体尚好,青年学生对国家政治指导思想、国家制度和政策展现出了极高认同,主流价值观以理性务实和利国利民的良善价值为主要导向,但认为“民主”“文明”倡导理念的建设可以继续加强。由于在校学生在权益保障上的弱势,他们对“平等”“公正”价值观建设的落实落细十分看重,多数学生希望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此外,青年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稳固,主要体现为:不同学生群体对功利价值观念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自身价值观念容易受社会现实和外来文化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不足也导致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存在薄弱环节。高校学生对于不良前卫价值观念展现出的易感染性和开放性可能会成为风险和隐患,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论文最后对维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了适应更加自由开放的高校环境,研究认为应该实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工程,构建以文化安全预警为主的主动安全机制,完善以疏导、缓冲、教育为主要手段的被动安全机制。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弘扬志愿精神,完善高校非传统安全教育和进一步优化师德师风,建构良善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师生价值观的韧性,加强法律制度对于学生实习就业的保障力度,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营造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