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62年“千岁丸”驶向上海,并成为中日近代交流的开端以来,不断有日本人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到中国,观察中国,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也极大影响了日本对中国的认识,甚至进一步对日本的对华政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日本外交官米内山庸夫的中国认识较为特殊,他的中国认识乃是建立在他的民族观基础之上而成的。米内山庸夫是大正、昭和时期活跃于中国的日本外交家。在日本国内作为中国通和陶瓷研究家而被熟知。1908年,作为东亚同文书院的派遣学生来到中国以来,他在中国生活了 30年。米内山庸夫在中国各地担任领事期间,观察了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中国政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20世纪3、40年代,他出版了 9本关于中国的著作。这当中,最吸引他的是中国人,更确切地说的话是中国人的民族性。他的中国认识是基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所构筑的。本文将整理米内山庸夫对于中国大陆的汉族,蒙古族的看法与认识,再试着分析他以民族观为基础与其对华政策的关联,最后,讨论其民族观背后的历史背景,米内山庸夫的个人经历以及其民族观的变化。本文在序章部分将介绍米内山庸夫其人及他在中国的经历,以及有关米内山庸夫的先行研究和本文构成。在第一章中将整理出米内山庸夫的汉民族观,米内山庸夫通过历史分析认为大陆不属于汉族,并基于汉族与日本民族性格不同的观点出发,将汉族看作是日本民族的对手。第二章为米内山庸夫的蒙古民族观,米内山庸夫将蒙古看作日本利益的一环,对蒙古抱有亲近感,对于蒙古族的汉化极其忧虑。第三章将论述米内山庸夫的民族观和他的对华政策的关系,他基于中日民族民族性格不同及汉族的强大的理念,认为对中国应采取武力与合作并重的政策。同时为了维持日本的在华利益,他提出了蒙古独立与中国国内分治的观点。第四章是对米内山庸夫的民族观的两个探讨。一是探讨了历史背景以及米内山庸夫自身经历对其民族观的影响,二是探讨了战后米内山庸夫的关于日本民族认识的变化。在最后的终章部分,笔者认为米内山庸夫虽然不认同对中国蔑视的观点,但其始终也是作为日本外交官,站在日本立场上从日本利益出发来认识中国的,他无法超越自己生活的时代与身处的国家来客观看待其它民族与自己的民族。最终米内山庸夫转而研究日本人的残虐性,留下未发表的著作《切腹与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