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层序地层学作为沉积学和地层学的交叉学科,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其中关于海平面变化、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有利储集相带内砂体形态、边界的刻画,油气储层空间发育位置的预测提供有利帮助。前人主要在EU-EA盆地开展地层、构造、沉积旋回及沉积充填序列等方面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建立了较为粗略的地震层序格架,并未在研究区建立中中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格架;另外,研究区沉积层序的发育与构造作用、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关系尚不明确。围绕上述问题,根据研究区的勘探程度,本文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在前人层序划分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层序边界上的反射终止关系及不整合面来确定层序界面,以海进-海退层序模式划分三级周期沉积层序;利用地震线描技术厘清层序内部的地层结构,明确层序内部地层加积、退积、进积等堆砌方式;在地震线描的基础上,依据层序内部地层顶、底面形态、厚度变化,确定陆架、陆坡、深海盆地等区域的沉积环境及相分布模式;在层序内部划分海进-海退成因单元,识别海进体系域与海退体系域,总结典型地震剖面中中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本文划分的沉积层序、前人识别的中中新世以来的5个区域不整合面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沉积层序的发育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的关系。通过开展以上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通过反射终止分析,识别出了研究区中中新世以来的14个三级层序界面,从下至上分别为:SB1、SB2、SB3、SB4、SB5、SB6、SB7、SB8、SB9、SB10、SB11、SB12、SB13、SB14;将研究区沉积地层划分为14个三级层序,从下至上分别为:SQ1、SQ2、SQ3、SQ4、SQ5、SQ6、SQ7、SQ8、SQ9、SQ10、SQ11、SQ12、SQ13、SQ14。(2)通过地震线描技术对典型地震剖面的地层内部结构进行了梳理,研究区陆架区域沉积地层多呈加积堆砌,地震反射特征以中-低频中-强振幅较连续反射为主,局部呈现三角洲相短轴不连续反射特征;陆架边缘及上陆坡区域,沉积地层以海进期间的退积堆砌与海退期间的进积、下降型前积堆砌为主,地震反射特征以中-低频弱-中振幅较连续至不连续反射为主;深水区地层呈纵向加积堆砌,地震反射特征以空白反射、杂乱反射或低频弱振幅连续反射为主。(3)研究区中中新世以来的地层大部分处于浅海陆棚、半深海沉积环境。SQ1至SQ13层序内部发育海进体系域和海退体系域,西南部和东南部陆架区域,SQ1至SQ6层序发育三角洲相沉积地层,西南部SQ2、SQ5层序的海退体系域中发育呈退积堆砌的斜坡扇和盆底扇;东南部SQ6至SQ14斜坡区域发育向盆地方向收敛的泥质楔。海进体系域在斜坡内与陆架边缘发育呈退积堆砌的沉积地层,地震特征以低频弱振幅较连续反射为主;海退体系域以陆架区的加积堆砌、带加积的前积、陆架边缘的下降型前积堆砌、斜坡区域的进积堆砌和深水扇进积为主要标志,地震反射特征以低频弱-中振幅较连续反射为主。中中新世以来,陆架坡折线整体向北迁移。(4)将识别的层序界面和划分的沉积层序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比及与其它区域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对比,发现划分的三级层序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完全吻合,与邻区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曲线基本吻合,该地区的沉积层序发育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前人对于该地区沉积层序的发育受构造作用控制的观点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