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歌作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在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象20世纪这样,堂而皇之的走进文学的殿堂,成为诗歌发展的主要方向,并进而占据文学史的主流,对当代文学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选取“五四”时期到1958年这一时间段来考察民歌在新诗建设中的得与失,试图通过对民歌化——这一40年诗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文学现象较为完整的勾勒,探讨新民歌运动发生的内在动因。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平民化浪潮下“五四”新诗革命的贡献和新诗诗性空间的缺失,及先驱者对新诗出路的探索。第二章论述民歌对初期白话新诗建设的资源作用。第三章对20--40年代现代新诗建设的民歌化现象进行历史描述,分析民歌化过程中新诗付出的代价。第四章重点对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进行考察,论述以民歌为代表的民间话语在大众化运动中如何一步步迎合权力话语,最终导致民间精神的失落。可以说,40年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就是民歌不断占据文学史主流的过程,就是诗歌不断向政治靠拢最终成为图解政治方向的过程。这一过程带来的后果不仅使民歌失去了对新诗发展的资源意义,而且对民歌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破坏,严重地影响了作为民间文学的民歌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