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狐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动物被广泛的养殖在我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市,并已成为该地区继木材减产后的重要支柱产业。微孢子虫病是以肾脏肿大为特征,表现为分窝后生长受阻,机体逐渐消瘦死亡,多伴随着腹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即使耐过,幼兽生长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并导致蓝狐的毛皮质量降低,给蓝狐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已确认引起蓝狐发生微孢子虫病的主要病原是兔脑炎原虫,并且大多伴随隐性感染。因此,进行微孢子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对预防及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患微孢子虫病狐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研究也为寻找新型治疗药物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对2014-2015年间大兴安岭地区10个规模化养殖场共12143只蓝狐血清样本进行微孢子虫病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在群体中随机抽选30只健康蓝狐和30只患病明显的病狐,以Real-time PCR检测技术分别对两组动物肠道内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拟杆菌(Bacteroides)、肠球菌(Enterococcus)、梭菌(Clostridium)、韦荣球菌(Veillonella)进行检测和差异性显著分析。在2015-2016年间,应用阿苯达唑抗虫剂联合乳酸菌调节法对以上10所养殖场开展微孢子虫病治疗试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共检测出阳性感染病例705只,感染率为5.80%;其中带有腹泻症状533例,腹泻率为75.6%;阳性感染病例中死亡病例211个,死亡率为30.0%;剖检典型肾部症状的189个,比率为89.5%。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蓝狐的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的菌群浓度与患病组菌群浓度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而健康组的拟杆菌(Bacteroides)、肠球菌(Enterococcus)、梭菌(Clostridium)、韦荣球菌(Veillonella)菌群数量与患病组菌群浓度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自2015年起,对大兴安岭地区10个养殖场采用阿苯达唑抗虫药联合乳酸菌调肠道菌群的方法对微孢子虫病进行控制,实验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检测感染病例111只,其中有腹泻32例,阳性感染病例中死亡病例24个,剖检典型肾部症状的17例,感染病例由种群规模的5.8%下降到0.9%,此方法效果显著。研究表明微孢子虫病已成为我国大兴安岭地区致蓝狐死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且患病动物的死亡率较高,微孢子虫病除了具有泌尿系的病变之外,还主要引起动物肠道菌群的改变,进而使蓝狐出现消化道症状。联合应用阿苯达唑抗虫药与乳酸菌,可显著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研究明确了影响大兴安岭地区蓝狐大肾病的病因及致病机制,为深入开展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