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块”是语言中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言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大量语块可以提高语言学习者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但目前对于汉语语块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刚起步的的状态,对外汉语的教学及教材编写上还没有充分发挥语块的价值。本文简要回顾了语块理论的发展,根据对外汉语的实际梳理了语块的定义和功能分类,对汉语语块的内涵及其范围做出界定。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语块从外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划分为“凝固结构”、“半凝固结构”和“自由结构”等三大结构;接着,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从相对的可识别性和可行性上将上述三大结构进一步将语块分别细分为“熟语语块”、“专有名词语块”、“插入语语块”、“框架构造型语块”、“句子构造型语块”、“高频搭配组合”等六个小类。和前人的分类方式相比,笔者对语块的分类更容易操作和辨认。为了考察留学生的习得情况,笔者根据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观察分析,在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作文考试的答卷中,抽样分析留学生汉语语块偏误,分析偏误原因,从一个侧面证明语块教学的必要性。据统计,受测留学生每个句子里的语块数平均为0.5个。本论文重点分析一套较为通用的教材《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下册)对语块的处理情况,统计语块数量和比例,并且结合对外汉语总体设计和教材编写主要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笔者发现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出现了语法与语块现象的交叉,经对比发现教材《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中已经体现出一定的语块意识,对语块教学有较好的辅助作用。该教材里面出现的每个句子所含的语块数最少0.9个,最多达1.8个,明显超过留学生的每句话0.5个语块的输出量。故此证明《桥梁》在对学习者的语块输入上占有优势,有利于学习者的语块习得。最后,笔者综合了针对中级水平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编写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建议教材编写有意识地加强那些难以记忆,生成能力弱的语块的编排,加强机械记忆;对于使用频率高的便于记忆和生成性强的语块,则多安排内容灵活的章节和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自己生成语块规律。教材编写应立足于中级学习者到高级学习者过渡的学习要求,考虑到留学生对不同语块的学习特点,针对留学生常出现的偏误,有机结合语块和课后练习,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语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