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源杀菌剂筛选及其抑菌效果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shei5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近年来严重影响辽东山区中草药生产的几种药用植物病害和一些重要的经济作物病害,对辽宁地区特产的药用植物提取液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筛选,并对初步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和五味子(Schisandrachinesensis)的抑菌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如下: 1.选用已报道有一定抑菌作用,且在辽宁地区来源十分广泛的31种药用植物,以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穿山龙黑斑病菌(Alternariadioscoreae)、五味子根腐病菌(Fusariumsp.)为供试菌种,采用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进行抑菌试验,从中筛选出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的药用植物。药用植物样品的提取采用三次浸渍提取法,从筛选的结果发现,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和五味子(Schisandrachinesensis)的抑菌效果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60.8%,孢子萌发抑制率达到64.2%以上,且比较稳定。 2.初步筛选出两种药用植物材料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和五味子(Schisandrachinesensis),对其进行常见经济作物及药用植物真菌病害的抗菌谱测定,采用牛津杯抑菌圈法,结果表明两种供试材料均能产生明显且直径较大的抑菌圈,具有很好的抑菌功效。 3.选择7种溶剂丙酮、乙醇、95%甲醇、四氯化碳、正己烷、乙醚、水对两种药用植物材料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和五味子(Schisandrachinesensis)进行震荡提取,确定能够获得最多的抑菌活性物质成分的有机溶剂,可以达到更高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液的抑菌效果最好。 4.对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和五味子(Schisandrachinesensis)提取液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和五味子(Schisandrachinesensis)提取液对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菌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抑制孢子萌发或者产生毒性物质杀死孢子;抑制菌丝生长或者破坏菌丝结构,并产生扭曲畸形、分枝加剧,有囊泡、肿胀,崩溃消融现象,从而使病原菌丧失侵染能力。 5.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丁香提取液和五味子提取液对穿山龙黑斑病菌(Alternariadioscoreae)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丁香提取液对穿山龙黑斑病菌(Alternariadioscoreae)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8.4317x-7.474,R2=0.7754,EC50为30.16mg/mL;五味子提取液对穿山龙黑斑病菌(Alternariadioscoreae)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6366x-5.2517,R2=0.935,EC50为659.23mg/mL。 6.以人参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panax)作为靶标菌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丁香提取液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41.60mm,多菌灵500倍液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42.90mm,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代森锰锌500倍液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37.50mm,五味子提取液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24.30mm,叶病速康500倍液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19.40mm,可见五味子提取液的抑菌效果介于代森锰锌500倍液与叶病速康500倍液之间。 7.五味子白粉病防治盆载试验和草莓灰霉病叶片离体试验表明,对照CK的病情指数为58;喷施丁香提取液后,五味子盆载白粉病的病情指数为37,防治效果为36.2%;喷施五味子提取液后,五味子盆载白粉病的病情指数为45,防治效果为22.6%。酸浆提取液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达到100%。五味子提取液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率为82.1%。
其他文献
1.细胞培养以东方粘虫不同虫态为材料进行了胚胎细胞、血淋巴细胞、脂肪体细胞、中肠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原代培养,结果如下:胚胎细胞:出现两种类型的细胞,一株经10个月原代培养
氟虫腈属苯基吡唑类杀虫剂,因其药效好、用药量低而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范围试验示范并推广应用,对防治菜青虫、蚜虫、小菜蛾等害虫有特效。在自然条件下能够产生4种代
小麦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种植的作物,在我国小麦是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生产的安全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大问题。小麦生产上除草剂的应用非常普遍,特别磺酰脲除
近期读了几篇“70后”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包括马笑泉《直拳》,计文君《桃花源》,陈仓《原始部落》,余同友《送太阳去乌沙镇》《屏风里》,李清源《胡不归》,溪榜《白云如兔》,郭丽萍《铃儿响叮当》,鬼金《焚舟纪》,李心丽《聚会》等等。这么多年,我始终对置身于时代漩涡中的不同代际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态度立场、思想方法感兴趣,尤其关注“70后”这一代写作者的思想分化、情感表达,当然也包括生存状态。无论是专业作
期刊